《周族崛起与姬昌的剪商战略:从岐山立国到三分天下》
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至岐山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大兴土木,不仅建立了宏伟的都城和庄严的宗庙,更奠定了周国的基业。面对串夷的侵扰,他果断出兵将其击退,使周国在岐山一带站稳了脚跟。《诗经·大雅·皇矣》中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的记载,生动展现了这一历史场景。虽然史书称古公亶父早有剪商之志,但这很可能是后世史家的美化之辞。实际上,当时周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求生存。
在政治联姻方面,古公亶父迎娶了来自西北羌族的太姜,而他的儿子季历则与商朝贵族太任结为连理。这些联姻为周国赢得了重要的政治支持。关于季历的统治策略,《史记》记载他脩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强调以德服人。然而《竹书纪年》却揭示了他多次发动战争的事实,如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伐燕京、无余、始乎之戎等,表明周人已开始用武力征服周边的狄戎部族。
到了姬昌时代,周国的战略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史记》记载,姬昌延续了以德服人的路线。崇侯虎曾向纣王进谗言: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於帝。《殷本纪》也对比了纣王的失德与姬昌的修德,认为这是商亡周兴的关键。这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理念看似美好,但在弱肉强食的古代社会,任何政治主张都需要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因此,《史记》的记载显然有所粉饰。
那么,姬昌究竟采取了什么战略,才能实现天下三分有其二的伟业?陕西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姬昌称王后,其战略重心转向了对商朝方国的征伐,甚至将战火引向商朝王畿地区。《史记》对此有明确记载,并与《左传》《诗经》等文献相互印证。
姬昌继位初期,确实推行仁政,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吸引了大批贤士归附。但也因此招致崇侯虎的谗言,被纣王囚禁于羡里。获释后,姬昌首先解决了虞芮之讼,这一事件被传为美谈,诸侯纷纷感叹西伯盖受命之君。根据清华简等史料,这实际上是姬昌称王的重要契机。在古代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政治传统下,称王就意味着公开与商朝决裂。
此后,姬昌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史记》记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其中,耆国(即黎国)位于山西长治西南,邘国在河南沁阳,都是商朝王畿范围内的重要方国;而崇国则是商朝在西部的重要据点。这些军事行动表明,姬昌的战略已从德治转向武力征服。
关于天下三分有其二的说法,《逸周书》《论语》等典籍都有记载。但《史记》仅强调姬昌积德累善,未提及其军事扩张。这一矛盾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解答。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的文王玉环上刻有文王卜曰:我眔唐人弘战贾人的文字,证明姬昌解决虞芮之讼前就已开始军事征伐。
更关键的是陕西周原出土的甲骨文,其中记载了姬昌伐蜀与克蜀的事迹,这个蜀国很可能就是后来参与武王伐纣的牧誓八国之一。此外还有征巢的记载,虽然巢国位于安徽巢湖一带,距离周原较远,但通过汉水航道完全可能实现远征。《诗经》中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的记载,以及汉代郑玄的考证,都印证了姬昌对江汉流域的经略。
综合来看,姬昌的剪商战略可分为两个阶段:称王前以怀柔政策安抚西北部族,同时用武力征服西南和江汉流域;称王后则直接攻打商朝方国。这种战略使周国实力大增,最终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后人将泰伯奔吴与古公亶父的东南经营联系起来,实际上更可能是对姬昌南征史实的误记。通过解决虞芮之讼控制崤函天险,姬昌既保障了周国的安全,又切断了商朝援军路线,为最终灭商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