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况钟治苏州,到任先装糊涂?摸清弊端后,一口气斩六吏
迪丽瓦拉
2025-10-05 18:03:56
0

宣德五年的春天,苏州府衙外挤满了人。老百姓踮着脚往里面瞅,官吏们则揣着心思站在大堂两侧 —— 新来的知府况钟,马上要第一次升堂断事了。

大家早听说这况钟是江西靖安人,之前在礼部当差,没怎么管过地方上的事。尤其是府里那几个老吏,心里都打着小算盘:新来的官大多要么急着立威瞎指挥,要么被咱们哄几句就晕头转向,这苏州的地盘,还不是咱们说了算?

果然,升堂的时候,况钟看着挺 “好说话”。有百姓来告差役强征赋税,他没立刻拍板,反而转头问身边的吏员:“这事按规矩该怎么处理啊?” 吏员随口编了个理由搪塞,他点点头说 “听你们的”;还有小吏呈上早已拟好的文书,他扫了两眼就提笔签字,连里面的漏洞都没挑。

连着几天都这样,苏州的官吏们彻底放下心来 —— 看来这况钟就是个没主见的软柿子,以后咱们该怎么捞好处还怎么捞。可他们不知道,每天散堂后,况钟都会把百姓递的状纸、官吏拟的文书仔细翻一遍,还悄悄叫上几个老实的差役,问苏州赋税怎么收、官司怎么判,哪些人在里面搞鬼。

其实苏州这地方,早就成了块 “硬骨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苏州因为之前支持过张士诚,被定了重税,一亩地要交的税比别的地方多好几倍。可就算这样,老百姓交的税还到不了朝廷手里 —— 各级官吏层层克扣,有的把好田报成坏田,自己吞了差额;有的收税时故意用大斗,多出来的粮食全进了私囊。

之前朝廷派来的知府,不是被这些吏员联手挤走,就是干脆同流合污。《明史・况钟传》里就写,苏州之前的几任知府,“率以不称职罢去”,没一个能撑过两年。况钟来之前,明宣宗特意召见他,说 “苏州赋役繁重,吏胥贪猾,朕深知其弊,特命尔往治之”,还给了他 “便宜行事” 的权力,意思是遇到难搞的事,他可以自己做主,不用事事上报。

况钟心里清楚,这些吏员在苏州盘根错节几十年,要是一上来就大刀阔斧改革,肯定会被他们抱团抵制。所以他才故意 “装糊涂”,一方面让这些人放松警惕,露出马脚;另一方面,他也在暗中收集证据 —— 谁扣了多少税,谁判错过官司,谁收了百姓的好处,他都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

过了一个多月,况钟觉得时机到了。这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升堂,可脸色比平时严肃多了。他先叫过一个姓王的吏员,问:“上个月东门外张家交的税,为什么比账本上少了三成?” 王吏员心里一惊,嘴上还硬撑:“大人,那是因为张家的田遭了灾,按规矩得减免……”

没等他说完,况钟 “啪” 地把一本账册扔在桌上:“我查过了,张家的田根本没受灾!你把少交的税吞了,还敢在这骗我?” 接着,他又点了五个吏员的名字,把他们贪赃枉法的证据一一摆出来 —— 有的收了罪犯的钱,把死罪改成了流放;有的借着修堤坝的名义,挪用了朝廷拨的银子,结果堤坝没修好,去年发大水冲了十几个村子。

这六个吏员吓得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想要求情,可况钟没给他们机会。他当着所有百姓和官吏的面说:“苏州百姓受够了你们的欺压,朝廷也容不下你们这样的蛀虫!” 当即下令,把这六个罪大恶极的吏员拉出去斩首。

消息传出去,苏州百姓都拍手叫好,《吴郡志》里记载,当时 “民皆大悦,呼为况青天”。而其他官吏也吓得不敢再胡作非为 —— 他们没想到,这个看起来 “糊涂” 的知府,其实比谁都清楚里面的门道,下手还这么狠。

斩了六吏之后,况钟没停下脚步。他知道,光靠严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苏州的弊端还得一点点改。他重新核对了苏州的田亩,把之前被官吏隐瞒的好田都登记在册,让赋税分摊更公平;还上书朝廷,说苏州赋税太重,百姓实在扛不住,请求减免,最后朝廷真的把苏州的税减了近四成。

另外,况钟还特别重视百姓的官司。之前苏州的吏员经常故意拖延官司,逼百姓花钱打点,有的案子拖了十几年都没判。况钟规定,不管大小官司,都要在七天内处理完,要是哪个吏员敢故意刁难,马上重罚。他还经常亲自下乡,听百姓说心里话,有的百姓没文化,不会写状纸,他就叫人帮忙记录,从不嫌麻烦。

后来况钟在苏州当了九年知府,期间因为母亲去世,按规矩要回家守孝,苏州百姓听说后,几千人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让他继续留任。明宣宗破例同意了,这在明朝历史上都很少见。《明实录》里说,况钟离任的时候,苏州百姓 “老幼攀辕,涕泣不绝”,还有人画了他的画像,挂在家里供奉。

现在想想,况钟的 “装糊涂” 其实是一种智慧。面对复杂的局面,他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先摸清情况,收集证据,等时机成熟再果断出手,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这种 “先调研后行动” 的做法,放到现在也很有用 —— 不管是管理一个团队,还是处理一件棘手的事,多观察、多了解,总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而且况钟不仅敢严惩腐败,还会想办法帮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他知道光靠杀几个人不够,还得从制度上改,让赋税更公平,让官司更好办,这样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这种既敢 “破” 又能 “立” 的治理思路,直到现在都值得借鉴。

话说回来,要是你遇到像苏州这样复杂的情况,身边都是想蒙骗你的人,你会像况钟一样先 “装糊涂” 收集证据,还是一上来就直接出手呢?评论区里说说你的想法吧。要是喜欢这类历史故事,也别忘了多关注,以后还会讲更多古代官员治理地方的趣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修... 秦始皇陵:一座尘封千年的地下迷宫 前言 在陕西骊山脚下,沉睡着一座令世人魂牵梦萦的地下宫殿——秦...
原创 长... 长白山作为满清王朝的发祥圣地,自清军入关后便受到统治者的特殊保护。这座巍峨的山脉不仅被赋予了神圣的地...
原创 长... 《——【·前言·】——》 长城横亘华夏大地,历经风霜雨雪两千多年,依然屹立不倒。 这座人类历史上规模...
原创 韩... 一块肥肉被三个饥饿的人分食,最终却谁都没能吃饱。历史舞台上,韩、赵、魏三家联手瓜分晋国,却未能融为一...
原创 孙... 1925年3月12日清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里弥漫着凝重的气息。窗外初春的寒意尚未褪去,病榻上的孙中...
当“国宝帮”遇上“伪史论”:一... “国宝帮”与“西方伪史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群体,在当今的网络场域中,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共生...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何在?史...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帝王。许多人将他冠以暴君的称号,主要源于他大兴土木修建长城,...
原创 他... 在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中,济南城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场。当时担任山东参政的铁铉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
【民建先贤(26)】陈调甫:“... 陈调甫(1889-1961),别名德元,江苏苏州人。化学家,“油漆大王”。1950年9月参加民建。1...
原创 明... 在明朝的辉煌落幕之后,琉球王国却始终对大明王朝怀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深情。这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雍正刚登基,为何连夜处死了跟随... 康熙大帝的丰功伟绩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在位长达61年的杰出帝王,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
原创 中... 提到非洲的加纳,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黑人抬棺那魔性十足的舞蹈画面,以及节奏感强烈的背景音乐。然而...
抗战期间,知识分子找到自己的战... 本报记者 冀昱樵 “如果我是西南联大的师生,在那样动荡的抗战年代,我会怎样选择?”这是苏州大学讲席教...
原创 诸...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东吴政权内...
我省隆重举行迎接“杨靖宇支队”... 9月14日,我省在中共吉林省委机关隆重举行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仪式,以最高礼遇致敬这面英雄的旗帜、...
原创 为... 在中国近代史上,关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军工制造能力,一直存在着诸多误解。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清末国力衰...
丝路学韵·长安逐梦:留学生巴哈... 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而如今,这座桥梁在西北大学的...
原创 从... 李克用被正式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后,其苦心经营的幕府体系开始呈现出两个鲜明的发展方向。在对外扩张方面,以...
原创 郑... 1954年9月,一个金风送爽的秋日,郑洞国怀着复杂的心情再次踏入了中南海的朱红大门。这位昔日的国民党...
晚清尊碑抑帖下的状元书风:坚守... 点上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书画 | 篆刻 | 鉴藏 | 国学 | 人文 | 历史 来源 l《艺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