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0月13日,秋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萧县通往时村的土路上。伪军特务刘启亭正慢悠悠地走着,突然与迎面而来的两个身影擦肩而过。就在这一瞬间,刘启亭的脚步突然顿住了。他猛地回头,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左边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心里泛起一阵莫名的熟悉感。 这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刘启亭暗自嘀咕着,不自觉地揉了揉眼睛。为了确认自己的猜测,他立即改变了路线,猫着腰钻进路旁的麦田,抄近路绕到前方的一处土埂后躲藏起来。当那两人再次经过时,刘启亭屏住呼吸,终于看清了那张熟悉的面孔——正是亢营营长亢为德! 刘启亭曾经是亢营的警卫员,后来在日军残酷的扫荡中临阵脱逃,投靠了伪军。作为曾经的萧宿铜灵独立营(亢营的正式番号)成员,他比谁都清楚亢为德在抗日武装中的重要性,更明白这个让萧铜地区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对日方的价值。 确认目标后,刘启亭立即转身狂奔,一路飞奔到时村伪军据点。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大门,对着里面的伪军大声喊道:快!快跟我去抓亢营的头子——亢为德! 此时的亢为德确实有些大意了。长期的战斗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决定利用社会关系送他去南京的医院治疗。为了安全通过敌占区,亢为德请当地乡绅汪碧卿帮忙办理假身份证明。这天,他特意乔装成仆人模样,跟着汪碧卿去照相馆拍照办证。 然而命运弄人,他们还没走到时村村口,就被一队荷枪实弹的伪军包围。原来刘启亭的鼻子比猎犬还灵,一眼就认出了这位昔日的长官。 被捕后,亢为德被押送到时村据点。伪军头目胡泽普连夜对他进行审讯。整整一夜,各种酷刑轮番上阵,亢为德七次昏死过去,却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吐露半个字。束手无策的胡泽普只得将亢为德押送到萧县日军佃井石警备司令部。 在日军司令部的刑讯室里,亢为德遭受了更加残酷的折磨:皮鞭抽打、电刑、铁钉刺身...但令佃井石震惊的是,这个看似奄奄一息的中国人,竟然一次次挺了过来。看着毫无进展的审讯报告,佃井石不禁想起亢营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这支队伍在他的多次围剿下,总能以少胜多,顽强抵抗。
也许强硬手段对这个硬汉没用...佃井石暗自思忖,决定改变策略。他命人解除亢为德的刑具,将其安置在司令部的一个僻静院落里,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亢为德心知肚明敌人的用意,但他想:不吃白不吃,于是坦然接受这些优待,专心养伤。但对日军的各种利诱,他始终置若罔闻。 一个多月后,日军再次提审亢为德。当他被带到司令部时,佃井石的翻译满脸堆笑地指着屋内:亢营长,看看谁来了?亢为德抬眼望去,心头猛地一颤——他的妻子和儿子正坐在茶桌旁,旁边是满脸假笑的佃井石。 佃井石通过翻译表示,只要亢为德愿意投降,不仅可以全家团聚,还能当上伪军大队长,享受荣华富贵。说完,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亢为德妻子一眼,便带着翻译离开了房间。 待敌人走后,亢为德轻抚着泪流满面的儿子,深情地对妻子说:我是中国人,宁死也不会投降。就算被枪毙,也要留个好名声。你要依靠党组织,把孩子抚养成人,这样我死也瞑目了。妻子强忍泪水,低声说:我听你的。随后她警惕地看了看门口,凑近丈夫耳边说:组织上正在筹划营救,朱教导员说要派敢死队来劫狱... 亢为德闻言眉头紧锁。他深知战友们对自己的情谊,但更不愿让同志们冒险。他立即撕下一张纸条,写下几行字交给妻子:告诉组织不要为我一个人冒险,不能因为我造成更多同志牺牲... 当亢为德的妻子将纸条交给朱德群时,准备劫狱的亢营将士们无不泪流满面。 日军见软硬兼施都无效,彻底失去了耐心。佃井石下令取消对亢为德的优待,将其转押至徐州日军监狱。在接连的转移中,亢为德遭受了更加残酷的折磨,本就病弱的身体每况愈下。 1942年3月,年仅33岁的亢为德在日军狱中与世长辞。日军下令草草处理尸体,但负责此事的伪军看守久闻亢营长的英名,敬佩他的铮铮铁骨,偷偷用两条苇席将遗体包裹,悄悄安葬在九里山下。 抗战胜利后,组织找到亢为德的遗骸,将其迁葬回故乡香山。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像亢为德这样的草根英雄数不胜数。他们或许鲜为人知,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屈抗争,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壮丽史诗。(全文共计102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