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政坛,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即便时光流转至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提起这位传奇人物时,依然会立即联想到他作为军统特务头目的身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声名显赫的特务头子,生前始终只是军统局的副局长,军衔也仅止步于少将。
那么,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凌驾于戴笠之上,担任军统局的局长?军统局历任局长的真实身份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国民党军统局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需要说明的是,军统只是一个统称,其前身可追溯至复兴社特务处,后来几经变革,最终演变为保密局。说到复兴社,它最早被称为蓝衣社,具体成立时间已不可考,大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这个组织的诞生,源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滕杰向蒋介石提交的一份极具野心的计划书。
在这份计划书中,有一段关键论述:应当在绝对保密的原则下,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网罗全国文武青年精英,建立一个思想统一、纪律严明、权责明确、行动迅速的组织。这番论述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复兴社由此应运而生。
据传,参与创建复兴社的核心成员共有十三人,也就是民间流传的十三太保。但关于这十三人的具体名单,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复兴社下设多个分支机构,其中最核心的是力行社,而力行社之下又设有多个部门,其中就包括特务处。
特务处正式成立于1932年4月,其总部设在南京鸡鹅巷。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通过舆论操控来攻击共产党,为蒋介石造势;同时负责执行暗杀任务,惩治内部叛徒。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我们也能看到复兴社与特务处的活跃身影。
1937年3月,蒋介石突然下令停止复兴社的一切活动。至此,包括特务处在内的诸多特务机构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原有的特务机构改组为中统和军统两大系统。
这两个新机构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处级架构。军统局的首任局长由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贺耀祖担任,戴笠则出任副局长。不过,蒋介石特别强调,军统局的实际工作由副局长戴笠全权负责。贺耀祖这个正局长的实权反而不及副局长,这主要是因为蒋介石认为特务工作危险性极高,不宜给予过高的权力和政治地位。
因此,蒋介石将贺耀祖推到前台担任军统局局长,而真正的实权则掌握在副局长戴笠手中。1939年,贺耀祖担任军统局局长仅一年后,蒋介石就将他调任苏联特使。令人意外的是,贺耀祖在苏联期间竟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解放战争末期,身在香港的贺耀祖发表反蒋通电,最终回归人民阵营。
贺耀祖调离后,军统局局长一职出现空缺。出人意料的是,蒋介石并未将戴笠扶正,而是临时委派钱大钧接任。钱大钧在国民党内的资历和影响力远超戴笠,甚至能与蒋介石平起平坐。早在孙中山时期,他就是同盟会的核心成员。黄埔军校创办时,钱大钧也是筹建人之一,并担任黄埔一期教官。
蒋介石之所以派钱大钧执掌军统局,是希望借助他的威望,将军统局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面对钱大钧的空降,戴笠只能谨小慎微地行事。所幸钱大钧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军队管理上,戴笠作为副局长依然能在军统局内呼风唤雨,两人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关系。
钱大钧离任后,蒋介石又先后派林蔚、张治中等人担任军统局局长。这些人在国民党内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都高于戴笠,但他们都很明智地不插手军统的具体事务。直到1946年3月戴笠因飞机失事身亡,这位特务头子终其一生都只是军统局副局长,军衔少将(挂中将军衔),死后才被蒋介石追授中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戴笠手下有十余名中将和二十多位少将,军统局下属各处处长几乎都是少将军衔。作为副局长的戴笠之所以能统领这么多将军,是因为这些特务在国民政府中兼任公开职务,但在军统系统内仍要服从戴笠的指挥。
戴笠死后,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人趁机打压军统势力,以扩张自己的权力版图。康泽和贺衷寒也试图裁减军统规模,巩固自身地位,使军统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在唐纵、郑介民的全力周旋下,军统最终改组为保密局,隶属于国防部。数年后,毛人凤取代郑介民,成为保密局局长。
纵观历史,军统在抗战期间通过控制军委会特检处,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实权。其内部权力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态势:以戴笠为核心,毛人凤为其得力助手,唐纵和郑介民则是资历深厚却与戴笠明争暗斗的元老。
从戴笠以副局长身份实际掌控军统的史实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的官职体系臃肿不堪,派系斗争激烈,呈现出混乱的权力格局。这种体制上的弊端,也为后来国民党的败退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徐妍.蒋介石与戴笠关系异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