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建文帝朱允炆逃出南京后,看到朱元璋留的密旨,直言悔不当初
迪丽瓦拉
2025-10-05 22:33:51
0

朱棣带着大军走进南京皇宫,眼前的浓烟裹着火星子,连宫殿原来的样子都快认不出了。他手下纪纲快步跑过来禀报,说把皇宫各个角落都搜遍了,也没见着朱允炆,连能证明他在哪的蛛丝马迹都没找着。

朱允炆是真被大火烧没了?还是早就找机会跑了?其实他没往别的地方躲,反倒绕路去了皇陵,想最后给爷爷朱元璋和奶奶马皇后磕个头。

可谁都没料到,守陵的一个老太监,竟递给他一个木盒子。朱允炆打开盒子瞅了一眼,当场就懊恼得说不出话来。这盒子里到底装了啥东西?能让当了四年皇帝的朱允炆这么失态?

要把这事说明白,得先说说朱允炆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在朱元璋跟前,他一直装得特别听话孝顺。面对当皇帝的诱惑,他藏得特别深,表面上跟兄弟朱云熥处得特别好,一点都看不出他想抢皇位。朱标病重那阵子,他逼着自己不吃不喝,天天守在朱标床旁边,就为了让皇爷爷多留意他一点。朱标死了以后,他又天天围着朱元璋转,装作担心爷爷太伤心的样子,把“孝顺”演得特别像那么回事。

其实朱元璋之前也想过让朱棣当继承人。朱棣本事大,年龄也合适,可他性子太强硬,除了跟周王关系不错,跟其他藩王总闹别扭。

朱元璋怕朱棣要是当了皇帝,宗室里的那些子孙亲戚,没几个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一直没下定决心,经过反复琢磨,最后拍板让朱允炆当皇太孙。可朱元璋算得再细,还是漏了一点,他没料到朱允炆一当上皇帝,就急着要削藩王的权力。

朱元璋死之前,给年轻的朱允炆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按这个体系布置,南京城就算被人围着打,也很难被打下来。可朱允炆刚当皇帝没几天,就被黄子澄这些人说动了,真觉得自己能很快把藩王的权力收回来。

朱允炆跟老师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商量好削藩的事,立马催着各个部门动手。他就一个想法,要快,绝对不能给藩王们私下串通的时间。可他不知道,早在朱标死了以后,朱棣就听了姚广孝的建议,偷偷把北京的锦衣卫重新弄了起来,还让纪纲负责管这事。

之前朱元璋撤过锦衣卫,原来的锦衣卫成员散到了各个岗位。锦衣卫没了以前的风光,这些人也因为之前做事太张扬,在新岗位上没人重视,待遇跟以前比差得太多。所以纪纲一重新运作锦衣卫,全国各地的老部下都纷纷来投靠。

建文这边刚定好削藩的计划,就有好几匹马趁着天黑,从不同方向往北京城跑,把消息传给朱棣的暗探。朱允炆想快点解决这事,可北京城防守太严,他一直抓不到朱棣的错处,只好先拿势力弱的藩王下手。不管是威胁逼迫,还是故意栽赃,总之先把这些藩王的权力削掉再说。

没过多长时间,周王、齐王、代王、岷王都被削了藩,湘王甚至被逼得没了活路。这些消息传到朱棣耳朵里,他不再犹豫,让纪纲把锦衣卫的暗线全用起来,联系各地的藩王和有势力的人,只要能拉到同盟,不管是给职位还是给钱财,都答应下来。

这时候,站在朱棣身边的黑衣僧人姚广孝,正翻着《皇明祖训》,书里有几处用红漆做了标记。朱棣凑过去看了看,选了其中一条,“移文索取奸臣,举兵清君侧”。这是藩王特有的权利,正好能当他出兵的理由。

朱棣把自己的亲卫召集好,立马去了大宁卫,找宁王朱权商量结盟的事。宁王手里握着朵颜三卫,底气很足,觉得京城那边暂时动不了他。所以面对朱棣的提议,他一直拖着,不答应也不拒绝。朱棣看他这样,也不着急,每天就缠着宁王,跟他聊家里的事、唠唠平常日子,一副没别的想法的样子。

一开始宁王没当回事,可这关键时候,朱棣在大宁卫天天闲着不走,怎么看都不正常。等宁王反应过来的时候,朵颜三卫的三个首领——脱鲁忽察儿、阿扎失里、海撒南答奚,早就被锦衣卫收买了。

自己手里最厉害的底牌被朱棣弄走,宁王再也没法装镇定,只好坐下来跟朱棣好好谈。最后朱棣承诺,等靖难成功,就和宁王朱权平分天下,朱权这才答应不跟朱棣作对,全力支持他靖难。

接下来的靖难之役里,靠着勋戚(像李景隆、徐增寿这些人)和一些倒戈的文臣(比如胡濙)传递的情报,朱棣居然一路打到了南京城外。建文朝廷的文臣高官,当天晚上就有40多人跑了,后来陆陆续续逃跑的官员,加起来超过460个。

这时候的朱允炆,再也没了刚当皇帝时的劲头,朱棣一步步紧逼,彻底把他打垮了。好在吕太后站了出来,让朱允炆带着皇后从皇城的暗道逃走,她自己留下来,想办法拖朱棣一段时间。

朱允炆跟吕太后道别后,在太监杨应能、叶希贤的指引下,钻进了暗道。他们在暗道里走了2个时辰,快到出口的时候,发现有个拐口通向皇陵。

朱允炆当皇帝后,从来没去皇陵祭拜过朱元璋和马皇后,可这次不知道怎么了,他不管太监怎么劝,非要去皇陵最后祭拜一次。

还好路不算远,四个人没一会儿就到了皇陵里。他们赶紧找到祭拜的地方,正准备烧香,旁边阴影里突然走出一个老太监,把几人吓了一跳。

杨应能反应最快,立马冲上去,想杀了这个老太监,免得走漏行踪。可没想到老太监身手很好,左右躲闪,没几下就把杨应能制住了。

叶希贤则不敢离开朱允炆身边,怕周围还有别的坏人埋伏,双方一下子僵住了。这时候老太监才开口,说自己等了朱允炆四年。

原来朱元璋死之前,一直担心朱允炆管不住朝堂和藩王,就留了封圣旨给朱允炆,以防万一。

马皇后和朱标先后去世,朱元璋虽然挺过了悲痛,却被朱允炆和吕氏营造的“亲情”蒙住了眼睛,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相信自己疼爱的皇太孙有问题。

但这个老太监从小在皇宫长大,早就看出朱允炆没表面上那么善良。所以朱元璋去世后,老太监奉命看守皇陵,还把那封圣旨藏了起来。

要是朱允炆有半点孝心,或者懂点当皇帝的权衡办法,平时多来皇陵祭拜爷爷和奶奶,早就拿到这封密旨了。可他当皇帝后一门心思就想削藩,根本没踏过皇陵的门。

事到如今,老太监也不绕圈子,直接把密旨和一个箱子递给朱允炆,然后转身回到阴影里,继续守着朱元璋的陵墓,再也没说话。其实朱元璋早就想到,唯一可能给朱允炆添麻烦的就是朱棣。

圣旨上写得很清楚:削藩要慢慢做,不能急。要是削藩不顺利,必须早点把宁王、周王召进京城,软禁周王,联合宁王来制衡朱棣。要是情况已经来不及了,就命令朱允炆放弃皇室身份,按他的安排隐居起来,好好活着就行。

朱允炆看完密旨,悔不当初,也真想一死了之。叶希贤看朱允炆呆坐在地上,赶紧上前劝他快点走。朱允炆拿起箱子,几个人顺着暗道逃了出去,从此再也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

另一边,朱棣已经走到奉天殿外,他叫来纪纲,让纪纲继续搜寻朱允炆的踪迹。姚广孝赶过来后,却说先帝建文被大火烧死了。

这时候,没逃跑的大臣里走出一个人,是翰林编修杨荣。他问朱棣,是打算先祭拜孝陵,还是先登基。朱棣一听,立马转身去了明孝陵祭拜朱元璋。

在孝陵,朱棣也遇到了那个老太监。他让所有人都退下,自己在皇陵里待了一整晚,直到第二天黎明才出来。大臣们看到朱棣和纪纲出来,都松了口气。

朱棣只是轻声跟众人应和了几句,让他们安排好接下来的礼仪。没多久,朱棣任命胡濙为户科给事中,让胡濙给新朝廷清查各地人口;又派郑和下西洋,展示大明的威名。

这些举动,难道还有别的意思?他是不是还在找朱允炆?这一切,直到现在还是个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袭... 关于清代异姓爵位与世职制度的探讨,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众多御史学者在相关论述中,大多聚焦于爵位体系...
2025年9月16日 新华纵横... 【标题】尕日塘秦刻石的实证与文明解码 【字幕】青藏高原的风吹过扎陵湖畔,一块沉睡了2200多年的石英...
原创 岳... 岳家军的真实战力究竟达到何种程度?从他们辉煌的战绩与敌方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这支劲旅的强大实...
原创 岳...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中,岳飞精忠报国却惨遭陷害的悲壮故事代代相传。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民族英雄的部分...
原创 成... 咱今天来聊聊成吉思汗的死因。这话题啊,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有。其中有一种 “雷击说”,说...
原创 王... 咱今天唠唠王阳明龙场悟道这事儿,可太震撼了!王阳明,那在明朝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哲学家、军事家,厉害得...
汉宣帝刘病已将西汉推向巅峰,功... 汉宣帝刘病已:被历史低估的盛世明君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是西汉历史上一位功绩卓著的帝王,他成功...
原创 自...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长卷中,自秦始皇嬴政开创帝制以来,共涌现出四百零八位帝王。这些帝王如同璀璨...
原创 襄... 在三国时期的暑期创作大赛中,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被提出:当孙权派遣吕蒙与陆逊联手攻占荆州并擒杀关羽后,...
周瑜与陆逊军事能力对比!名将和... 《东吴双璧:周瑜与陆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命运探析》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画卷中,东吴政权常常被夹在曹...
原创 为... 引言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这首出自《木牛流马》的诗...
原创 追... 三国历史长卷中那些璀璨的谋士与武将群像,总是令后世读者心驰神往。当我们细数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时,蜀汉...
孙权,为何愿意把南郡直接借给刘... 在商业领域,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是:任何看似亏本的交易背后,必然隐藏着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三国时期孙...
原创 汪... 2015年8月21日,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日子,汪东兴同志在北京与世长辞,走完了他跨越一个世纪的...
原创 在... 在盛唐时期,那些身披精铁铠甲、手持丈八长矛的武士们,是帝国最耀眼的荣光象征。他们驾驭着战马驰骋于辽阔...
原创 许... 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与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间的单挑对决,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实力差距...
诸葛亮七擒孟获,蜀汉将亡之时,...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其中平定南中、七擒孟获的战役堪称其军事生涯的经典之作。南中地区位于蜀汉西南边境,...
清朝嫡女封固伦公主,庶女封和硕... 皇帝的女儿,无论嫡庶,都封为公主,姐妹则封为长公主,姑姑封为大长公主。 这是古代王朝1000多年来不...
孙策到底有多无敌?如果不死,也...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动荡年代,江东小霸王孙策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长空。这位年仅二十余岁就威震东南...
原创 魏... 1851 年的冬天,北京某官员书房里,一本蓝色封面的书被扔在角落,封皮上 “海国图志” 四个字蒙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