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其中平定南中、七擒孟获的战役堪称其军事生涯的经典之作。南中地区位于蜀汉西南边境,与川蜀接壤,这里山川险峻,丛林密布,居住着众多彪悍的少数民族部落。早在刘备入主益州时,就在南中设立了庲降都督进行管辖。然而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特别是赤壁之战后东吴因荆襄之地被蜀汉占据而怀恨在心,暗中在南中地区煽动叛乱。加之当地少数民族本就桀骜不驯,导致南中地区叛乱频发,逐渐成为蜀汉政权后方最大的隐患。
为确保国家稳定,诸葛亮于公元225年亲率大军南征,讨伐以孟获、雍闿为首的南中各部族。在这场著名的南中之战中,诸葛亮采取了以德服人、攻心为上的策略,军事打击与政治安抚并重,这才有了流传千古的七擒孟获的典故。虽然战后孟获等部落首领表面上臣服于蜀汉的统治,但实际上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相当有限,仅能做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诸葛亮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南中地区的战略资源,以支撑蜀汉的国力。
然而随着诸葛亮多次北伐,蜀汉国力日渐消耗,对南中地区的压榨也日益加重。当地少数民族再次萌生叛意,只是慑于诸葛亮的威望而不敢轻举妄动。待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的北伐政策并未停止,以姜维为首的蜀军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动了九次北伐。本就资源匮乏的蜀地经年累月的战争消耗殆尽,南中地区也深受其害。失去诸葛亮震慑后,蜀汉对南中的压迫更加严酷,最终激起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蜀汉不得不派兵进行残酷镇压。
事实上,到蜀汉后期,南中地区已基本脱离蜀汉控制。为防范当地叛乱,蜀汉不得不在此驻守大量军队。随着诸葛亮去世,蜀汉国势日渐衰微。当邓艾奇袭成都时,蜀汉朝廷一片混乱,有人提出迁都南中的建议。这一提议立即遭到蜀中孔子谯周的强烈反对。他首先指出绝不能向南中求援,因为南中本就是叛乱频发之地,向其求援无异于重蹈当年召董卓进京的覆辙,只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其次,谯周坚决反对迁都南中。他认为若要迁都应当早做准备,先稳定南中局势。但当时邓艾大军已兵临城下,为时已晚。即便强行迁往南中,当地部族也绝不会允许蜀军驻扎,反而会引发新的冲突。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才勉强平定南中,但多数部族对蜀汉并无好感。加之蜀汉后期对南中的残酷压榨,当地民众对蜀汉恨之入骨,根本不可能实现有效统治。
第三,还要考虑曹魏的因素。当时邓艾、钟会大军压境,蜀汉危在旦夕。即便南逃,曹魏也必定穷追不舍。最坏的情况是曹魏可能与南中部族结盟,使蜀汉陷入两面受敌的绝境。
即便出现奇迹成功迁都,南中地广人稀、资源匮乏,根本无法支撑蜀汉朝廷的庞大开支。谯周引用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的古训,明确指出南中早已是独立地区,刘禅不可能在那里继续维持蜀汉政权。最终,蜀汉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面临的困境,以及南中地区在蜀汉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