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唠唠王阳明龙场悟道这事儿,可太震撼了!王阳明,那在明朝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哲学家、军事家,厉害得不行。可谁能想到,他也有被贬谪的落魄时候。
1506 年,王阳明因为触怒了刘瑾那个大奸臣,直接就被谪贬到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从繁华京城一下子到那穷乡僻壤,这落差,一般人可受不了。他这一路走得啊,简直是步步惊心。刘瑾那家伙还派人追杀他,王阳明没办法,只能 “托言投江”,又乘船入海,后来还漂到福建,躲进武夷山。这一路折腾,换别人,估计早就被吓破胆,可王阳明心里,一直惦记着啥呢?对,就是他的学问,他带着的那些儒家典籍。
到了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终于到了龙场。这龙场啊,那环境,简直没法说。周围全是万山丛棘,特别偏僻闭塞,毒蛇走兽到处乱窜。龙场驿规模小得可怜,就 “驿丞一名,吏一名”,外加 “马二十二匹,铺陈二十三副”。王阳明刚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自己动手盖草庵,那草庵矮得很,高不过肩。后来又搬到石穴,周围全是动物,跟鹿豕一起生活。而且瘴疠弥漫,同行随从都病倒了,他不仅要自己做饭,还得唱歌调曲安慰他们。
但你猜怎么着,就这么艰苦的环境,反而成了王阳明思想突破的关键。为啥呢?因为他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琢磨那些一直困扰他的问题了。咱都知道,王阳明之前就对成圣之道特别执着,一直在探索。他年轻的时候,还按照朱熹的说法去 “格竹”,想通过格物穷理来达到圣人境界,结果呢,“格竹” 失败了,他对朱熹那套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的 “格物穷理” 说产生了怀疑。后来他又出入佛老,可问题还是没解决。
在龙场这地方,王阳明天天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他把带来的儒家典籍翻了又翻,反复琢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些经典,他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就这么不断地思考、体悟,有一天半夜,他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他明白了啥呢?“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也就是说,圣人的道理就在自己心里,以前向外求理的做法错了。这一悟,可不得了,他一下子挣脱了程朱理学的束缚,开创了自己的儒教理论 “王学”,主张 “心即理”“心外无物”。
你说这儒家典籍厉害不?在王阳明最落魄的时候,给了他思想的养分。就像《大学》里讲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在龙场反复思考这个 “明明德”,他意识到,人的本性中就有美好的品德,只要向内去发掘,就能找到圣人之道。还有《孟子》里说的 “尽心知性则知天”,这对他理解 “性是心之体” 也有很大帮助。他在龙场,把这些典籍里的道理和自己的经历、思考结合起来,终于实现了思想的突破。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还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把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当作 “校训”,影响了不少人。后来贵州书院渐增,讲学之风日盛,这都和王阳明在龙场的悟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再回头看王阳明龙场悟道这事儿,真的不得不感叹,有时候,困境反而能激发人的潜能,那些儒家典籍,就像一把钥匙,帮王阳明打开了思想的大门,创造出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家人们,你们对王阳明龙场悟道这事儿有啥看法?是不是也觉得特别神奇,快在评论区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