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奉行着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与15世纪后欧洲盛行的重商主义形成鲜明对比。重商主义强调发展工商业、加强国家干预,成为推动欧洲近代崛起的重要力量。而中国自秦朝至清朝,始终将商业置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甚至在秦汉时期,祖辈经商的家庭后代都可能面临刑罚。这种鲜明的政策差异引发了深刻思考:为何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孕育出重商主义?难道真的是古人目光短浅,未能认识到商业致富的价值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思想主张上针锋相对的法家和儒家,在重农抑商这一点上却出奇地一致。
深入探究这一历史现象,需要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业基础说起。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却相对恶劣。从耕地面积来看,尽管中国面积是印度的三倍多,但有效耕地面积却不及印度。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耕地面积为19.14亿亩,而印度达到27亿亩。现代中国的耕地规模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垦荒和水利建设,古代的实际耕地面积更为有限。纵观历史,历代王朝虽不断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但受制于多山少地的地理特征,人均耕地面积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气候条件同样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农业生产必须严格遵循农时。错过短暂的播种窗口期就可能造成全年绝收的灾难性后果。这与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热带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因气候温暖,一年中多数时间都可进行耕种,对农时的要求相对宽松。正是这种脆弱的农业基础,决定了中国古代必须将粮食生产置于首要地位。 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农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平民政治传统,与欧洲长期存在的贵族政治截然不同。当粮食危机爆发时,中国社会往往以农民起义的形式作出反应。从西汉的赤眉绿林起义、东汉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到明末李自成起义,这些动摇王朝根基的大规模动乱,其深层原因往往与粮食短缺密切相关。其内在机制表现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人均耕地减少,正常年景尚可勉强度日,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立即陷入生存危机。若此时统治阶层应对失当,就会引发全面性的社会动荡。 为维护政权稳定,历代王朝不得不将农业作为治国根本,建立常平仓等粮食储备制度,完善赈灾体系。然而,土地兼并作为地主阶级的固有属性难以遏制,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实际占有的土地不断减少,最终在特定历史节点爆发起义。这种周期性危机使得重农政策成为关乎王朝存亡的生命线。 那么,是否可以实行重农不抑商的折中政策呢?历史给出了否定答案。以明代为例,在纺织贸易利润刺激下,江南地区曾出现大面积毁田种桑的现象。当明末自然灾害频发时,原本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江南反而需要输入粮食,加剧了全国性的粮食危机。这种情况还是在重农抑商政策框架下发生的,若完全放开商业限制,后果将更为严重。直到近现代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确保粮食安全基础后,商业活动才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这也印证了无农不稳是无商不富的前提条件。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面积较小、人口较少,长期处于贵族统治之下,统治阶级较少考虑平民利益。加之殖民扩张带来的巨大需求,可以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强制推动工商业发展,同时将过剩人口输往殖民地,从殖民地获取廉价原料。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重商主义在欧洲得以生根发芽。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基于自身国情选择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理性选择。虽然如宋朝曾尝试有限度地发展工商业,但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发展约束,后人不宜简单以今日标准苛责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