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长河奔流不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74个春秋。当我们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那些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的事迹,总能让我们的心潮澎湃,肃然起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开国将帅们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用简陋的小米加步枪,推翻了腐朽的旧社会,将一个饱受战乱、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强大国家。如今,当我们细数那1614名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将军时,发现仅有101岁高龄的王扶之将军依然健在,其他英雄们已相继离世,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和革命意志,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王扶之将军作为目前唯一在世的开国将军,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他出生于陕西子洲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那年,母亲因病离世,留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谋生,父亲带着年幼的王扶之跋山涉水,投奔延安的远房亲戚。尽管生活依旧艰难,但父亲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毅然将王扶之送进了村里的私塾。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家境实在贫寒,王扶之仅仅读了三个月书就不得不辍学,转而给地主家放牛为生。这短短三个月的启蒙教育,却为王扶之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培养了他勤于思考的习惯,为他日后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少年时期的王扶之最崇拜的偶像就是陕北革命领袖刘志丹。1935年,当红军扩军的消息传到村里时,年仅12岁的王扶之内心燃起了革命的火焰。虽然年纪尚小,但他已经长到了1.6米的个头。他灵机一动,谎称自己已经16岁,成功报名参加了红军。初入部队时,由于物资匮乏,王扶之连一套像样的军装都没有,更别提枪支了,只配发了一支简陋的梭镖。然而正是这支梭镖,让他在第一次战斗中就立下战功。当时敌军溃败逃跑,机智的王扶之抓住战机,用梭镖抵住敌人后背,大声喝道:缴枪不杀!惊慌失措的敌人果然乖乖投降。就这样,王扶之缴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支枪,也由此开启了他辉煌的革命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王扶之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1943年,日伪军在江苏涟水的五港口修建了一座坚固的炮楼,控制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给我军的行动造成极大阻碍。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的黄克诚将这个艰巨的侦察任务交给了王扶之。他化装成当地农民,巧妙地混入敌占区。在一次传递情报时,他更是别出心裁地以打麻将为掩护,一边与老乡们搓麻将,一边将重要情报藏在牌桌下,成功躲过了敌人的盘查,为八路军获取了宝贵的情报。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王扶之不仅作战勇猛,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骑术。1939年,部队缴获了一辆自行车,王扶之很快就掌握了骑行技巧。由于黄克诚师长高度近视,骑马不便,王扶之便主动请缨,成了黄师长的专属司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黄克诚师长几乎都是坐在王扶之的自行车后座上指挥作战。他们骑着这辆自行车,转战苏北各地,先后参加了六次反扫荡战斗,成功粉碎了日军企图消灭华中新四军首脑机关的阴谋。这段经历成为军中的佳话,连张爱萍将军都打趣道:你这辆自行车可不简单,后面驮着的可是咱们三师的整个司令部啊!
解放战争时期,王扶之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平型关等重大战役。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让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职务也快速晋升。到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团级指挥员。1950年,王扶之又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他经历了人生中最惊险的一幕。1952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5师代师长的王扶之,在指挥所山洞中遭遇美军飞机轰炸。整个山洞被炸塌,王扶之和另外六名同志被深埋在废墟之下。在黑暗的废墟中,他们坚持了整整38个小时,终于等来了救援。当工兵部队发现山洞中有苍蝇飞出,判断可能还有生还者,这才将他们成功救出。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王扶之刻骨铭心。他常说,是那几只小小的苍蝇救了他的命。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只苍蝇,把它们视为自己生命的救命恩人。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扶之都会感慨万千,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如今,这位百岁老将军依然精神矍铄,他的传奇人生和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