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动荡时期。当时正值壮年的张飞在谯县驻军时,偶然遇见一位正在城外拾柴的少女。这位年仅十三四岁的少女容貌出众,气质不凡,正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侄女夏侯氏。据《魏略》记载,建安五年(200年),夏侯氏在谯县老家外出打柴时,被张飞强行掳走并纳为妻子。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张飞很可能并不知晓这位少女的真实身份,只是被其美貌所吸引,便不顾礼法将其强娶入门。
夏侯氏出身名门,其伯父夏侯渊是曹操麾下赫赫有名的征西将军,被封为博昌亭侯。夏侯渊与曹操关系极为密切,其夫人是曹操妻子的妹妹,二人是连襟关系。早年曹操在家乡遭遇官司时,夏侯渊曾挺身而出代其受过,后来曹操又设法将其救出。在兖州、豫州大乱期间,家境贫寒的夏侯渊甚至忍痛舍弃自己的幼子,只为抚养亡弟留下的孤女。这个孤女很可能就是后来被张飞强娶的夏侯氏,但这一说法尚待进一步考证。
按照当时的礼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须经过严格的六礼程序。然而张飞却直接越过了这些礼制规范,以武力强占的方式娶了夏侯氏。这种行为在当时无疑属于掳夺强占,违背了社会伦理。当时张飞已年过三十,虽曾有过原配妻子并育有长子张苞,但原配早逝后一直未再娶。在那个年代,三十多岁仍未娶妻已属大龄,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张飞为何会如此急切地强娶夏侯氏。
令人费解的是,作为曹魏重臣的夏侯渊,在得知此事后却并未采取任何报复行动。要知道,夏侯渊当时已官至征西将军,在曹魏集团中地位显赫,其子嗣也都担任要职。但面对侄女被掳一事,他却表现得异常平静。这背后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被张飞强娶的夏侯氏很可能并非夏侯渊的亲侄女。据《魏略》记载,夏侯渊曾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但这里的亡弟可能只是族弟而非亲弟。在汉末乱世,夏侯家族支系庞大,夏侯渊与夏侯惇、夏侯廉等人虽同属西汉夏侯婴之后,但经过两百年的繁衍,血缘关系可能已经较为疏远。若夏侯氏只是族侄女,夏侯渊自然不必太过在意。
其次,这段姻缘后来给夏侯家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政治利益。夏侯氏为张飞生育的两个女儿先后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特别是在夏侯渊战死后,其子夏侯霸因不满司马氏专权而投奔蜀汉时,刘禅还特意接见这位国舅,并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后代。这种特殊的政治联姻关系,可能让夏侯家族暗自庆幸当初没有强行要回夏侯氏。
从结果来看,这段始于强夺的婚姻反而成就了一段佳话。张飞此后未再娶,对夏侯氏专一有加;而夏侯氏所生的两个女儿都贵为皇后,使夏侯家族与蜀汉皇室建立了姻亲关系。这种戏剧性的发展,恐怕是当初强抢民女的张飞和忍气吞声的夏侯渊都未曾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