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形象地说明了家世传承的重要性。然而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却能看到许多名门望族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没落的悲剧。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往往在几代人的传承中慢慢失去往日荣光,最终湮没在历史尘埃里。清朝雍正年间的重臣李卫及其后人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典型案例。
在清朝历史上,李卫堪称一代名臣。他不仅是雍正皇帝最为倚重的肱股之臣,更是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按照常理,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父亲,其子嗣理应继承父志,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李卫的五个儿子却一个不如一个,最终导致这个显赫家族走向没落。
说到李卫,很多人会联想到电视剧《李卫当官》中那个机敏过人的形象。剧中李卫足智多谋,总能化险为夷。但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据《清史稿》记载,李卫最初是通过捐纳获得员外郎一职,在兵部候补。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调任户部郎中,开始展露头角。雍正即位后,李卫的仕途更是平步青云。他先是被派往云南担任盐驿道,因政绩斐然,两年后即升任云南布政使,执掌全省财政大权。仅一年后,又被调往当时最富庶的浙江省任巡抚兼盐政,随后又升任浙江总督。雍正对李卫的信任与重用有目共睹,短短数年间连升数级,创造了汉人官员升迁速度的纪录。1732年,李卫出任直隶总督这一要职,达到仕途巅峰。要知道,直隶地区是清朝最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能担任此职者必是皇帝最信任的重臣。李卫一生曾三度出任直隶总督,最终于乾隆三年(1738年)在任上逝世,可谓鞠躬尽瘁。
李卫的私生活记载不多,妻妾数量已不可考,但他留下了五个儿子:长子李星垣、次子李星聚、三子李星灿、四子李星宿和五子李星福。长子李星垣自幼习武,力大无穷,曾考中武举探花,为家族争光。但李卫在世时,他并未获得重用。直到父亲去世后,李星垣才得以施展抱负,官至两江总督。可惜他贪腐成性,最终被乾隆帝处死。次子李星聚因父亲余荫在福建为官,最高仅至正四品。三子李星灿仕途更为坎坷,最高只做到从七品的州判,相当于地方衙门的辅佐官员。四子李星宿倒是谋得督粮道这一肥缺,正四品的官职油水丰厚,是当时官员们梦寐以求的职位。五子李星福最为平庸,仅得了个正四品候补的虚衔,终其一生都未获实职。
为何一代名臣李卫的后代会如此不济?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李卫长期忙于政务,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李卫本人就是靠捐纳入仕,并非科举正途出身,自然不似书香门第那般重视子女教育。其次,朝廷对汉人官员始终存有戒心。即便李卫深受重用,清廷仍刻意限制其子嗣的仕途发展,以防形成势力过大的汉官集团。再者,李卫家族出身江浙富户,家风更重实利而非诗书。随着清朝统治日益稳固,科举取士成为主流,不谙文墨的李家子弟自然难有作为。
这个案例深刻说明,即便拥有优越的家世背景,若缺乏良好的教育培养和个人努力,再显赫的家族也难逃衰落的命运。官宦子弟或许能凭借父辈余荫获得更高起点,但最终成就如何,仍取决于个人品德修养与能力素质。李卫家族的兴衰,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