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入关,开启了长达276年的统治。
彼时,满族八旗人口不过300万,却成功统治了人口多达3亿的汉人。
按理说,论人口,汉人是八旗的100倍;论文化,孔孟之道是汉人两千年的精神血脉;论资源,中原、江南的富庶尽握汉人之手。
可为何就是这“100:1”的悬殊比例,却没闹出几次像样的全民反抗呢?清朝到底有什么法子,能做的如此顺畅?
究其根本,文史君以为有四方面原因。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自以为自己很强大,面对汉人毫不含糊,直接在1645年强行推行了“剃发令”。
当时甚至喊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一下子激起了江南士绅的反抗,江阴百姓杀了3任知县,嘉定百姓跟清军死磕3次。
在强大的压力下,清朝很快反应过来了,要彻底坐稳位子,不能来硬的,尤其是对于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士绅,一定要好好安抚。
于是清朝高层就制定了“拉”和“打”两套策略。
1、先说“拉”。
清朝清晰的明白,士绅们的核心诉求就三个:读书能当官、田产不被抢、在地方有话语权。
于是清朝就精准投喂了,对士绅们打出“原官原职”的旗号。
即,只要肯配合清朝的制度剃发易服、递降表,明朝的官职可以延续,尤其是知县、知府、道台,一律照单全收。
顺治二年开科举,首科就录取了450名进士,其中90%是江南士子。
更狠的是“博学鸿词”特科,还把顾炎武、黄宗羲等闹得比较厉害的官员的弟子都拉进史馆修《明史》。
那一下子,让原本“反清复明”的理论者,调转矛头开始书写“明朝灭亡史”,不仅毁了真实的大明历史,还瞬间瓦解了江南士林的道德制高点。
2、关于“打”
在安抚和收复了大多数士绅后,肯定有少数的不愿屈服的士林。这时候清朝又展现出了强硬的一面。
顺治十八年(1661),大清制造了“奏销案”,一口气革除了1.3万名江南士绅的功名,探花叶方霭因欠一钱银子被革职。
康熙二年(1663)的“明史案”,庄廷鑨家族、刻工、书商、校对人70余人全部处斩,家产籍没。
这样一来,留下的都是听话的士绅。此后,士绅们就继续负责了收税、治安和宣传工作。
八旗们只需坐镇省城,就能把触角伸到每个村庄。另外汉人想造反,先过士绅这一关,由此清朝通过第一招就控制住了大局面。
稳定住大局后,清朝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和推动改革,他们的举措很务实。
他们知道只要让老百姓有地、,有饭吃、没苛捐杂税,就能安住所有的老百姓,那是汉人社会2000多年的底层逻辑。
于是清朝推行了三大政策:
1、减税:摊丁入亩,穷人免累
明朝末年,丁税(人头税)+地税(土地税)双重压榨,让很多百姓走投无路,举起了反旗。
尤其是丁税,就是有的农民家里没有土地,只要有人头就要交税,没有地,没有收入,还要交税,真是岂有此理。
康熙五十五年(1716)起开始推行“摊丁入亩”,把人丁税全部摊进土地税,有地才交税,无地不纳丁。
据《清实录》,仅此一项,全国税基减少30%,却换来人口爆炸,康熙朝1亿,乾隆朝破3亿,不是“生得多”,而是“隐户敢落地”。
2、限租:规定地租上限,给佃农留口粮
乾隆一朝四次下诏,限定地租不得超过收成的37.5%,并勒令各地刻石立碑。
虽然执行有折扣,但佃农有了“皇粮国税”以外的政策武器,能告官、能抗租,社会矛盾从“官与民”转向“地主—佃户”内部博弈,清廷成功“抽身”。
3、赈灾:灾荒年“不惜国帑”
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河决口,朝廷一次拨银300万两、漕粮120万石,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8%。
“康乾盛世”120年里,大型赈灾行动超过200次,平均每年1.7次。
老百姓很会算账,造反九死一生,等赈粮至少还有一线生机。那样的话,谁还会举起反旗呢?
在稳定住局面,改善了老百姓的生存危机后,为了宏观的管理,清朝肯定也会有军事部署。
当时清朝的法子,是典型的“以点控面,以满制汉”。
1、兵力布局:20万八旗当“钉子”
全国设“驻防八旗”10万,分别钉在南京、杭州、西安、广州等100余处咽喉。
京营八旗10万拱卫京师,形成“十天内可抵达任何叛乱核心区”的机动圈。
绿营60万汉人军队则“兵将分离、兵器入库、调兵凭虎符”,平时训练、战时听调,彻底杜绝“军阀化”。
2、技术代差:骑兵+火器双重压制
八旗以骑兵起家,在康熙朝就大规模列装了“子母炮”、“威远将军炮”,火器数量和质量均优于民间。
三藩之乱(1673–1681)中,吴三桂拥兵40万,仍被京营八旗火炮集群击溃。
3、法律隔离:汉人不得持弓3张以上
《大清律例》明文规定:汉人私藏弓箭3副、火器1件,即判“谋反”。
举报者赏银20两。冷兵器时代,先禁刀枪,再禁弓箭,等于拔掉民间武装的“牙齿”。
除了硬的武力控制,最后一招就是软性的思想控制。这一方面最具代表的就是满清最狠的“文字、狱”。
他们分别用“堵”、“改”和“愚”的方式,从思想上让汉人变为了“乖乖者”。
1、堵:文字、狱,见字可查
顺治—乾隆140余年,官方档案记载文字、狱160余起,平均每年1.14起。
乾隆朝“一柱楼诗案”,作者徐述夔已死,仍被剖棺戮尸,子孙斩监候。
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以下30余名官员革职流放。当写诗、写日记都可能掉脑袋时,知识分子只能“非礼勿言”。
2、改:偷梁换柱,重塑“正统”
清廷将儒家的“华夷之辨”改成“天命所归”;把“反清复明”解释成“犯上作乱”;把“剃发易服”美化为“向化归心”。
四库全书馆臣公开宣称:“我朝得统之正,超越汉唐宋明。”当“正统”被官方垄断,反抗就失去道德合法性。
3、愚:八股取士,读书人无睱他顾
清朝的科举考试是最僵化,最没有价值的科考。到了清朝晚期,甚至不看答卷内容,以书法的好坏来判断谁能入仕,荒唐的很。
另外,清朝科举的考题只能出自《四书》《五经》,答题必须用八股格式,连字数、对偶、典故都有硬性模板。
这样一来,使得整个清代,进士平均中试年龄34岁,举人29岁,生员20岁。
一个人把最富精力的20年花在背诵、模仿、默写上,自然“两耳不闻窗外事”。
顾炎武曾批评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清廷正是用“焚书”式的考试,让潜在思想领袖变成“模考机器”。
以上四招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套“低风险、低成本、高覆盖”的统治系统。
正因如此,300万八旗们不需要天天挥刀,只需在关键节点“踩刹车”“点杀头”,就能把3亿汉人的反抗冲动消解于无形。
正如乾隆自诩道:“本朝家法,最善驭汉。”
当然,模板再精致,也抵不住外部冲击。
1840年以后,大烟走私、列强入侵、太平天国一起涌来,旧系统开始过载。
1911年武昌一声枪响,四招连环终于崩断,3亿汉人的集体沉默也随之瓦解。
但回望这276年,我们仍不得不承认:
清朝的统治策略,是中国古代“以小治大”的巅峰之作,也是留给后世政治学、社会学最冷酷又最具参考价值的“黑色教材”。
读者们,关于“清朝对汉人的统治策略”,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