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玄宗李隆基,不同人对他有着截然不同的印象。有人会提起他开创的开元盛世,那时的大唐国力强盛,四方来朝;也有人会想起他与杨贵妃那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更多人则会联想到安史之乱这场让大唐由盛转衰的巨变。作为唐朝最具争议的帝王,唐玄宗确实功过参半。但今天我们要探讨他的功过是非,而是聚焦一个历史谜题:为何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没有乘胜追击逃亡的唐玄宗,最终给了对方东山再起的机会?
古人云宜将剩勇追穷寇,历史上因未能彻底消灭对手而反受其害的例子比比皆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一念之仁放过了越王勾践,结果被卧薪尝胆的勾践反败为胜。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在潼关大败哥舒翰率领的唐军主力后,唐玄宗仓皇出逃,自己逃往巴蜀,太子李亨则奔向四川。这本是叛军乘胜追击的最佳时机。
当燕军长驱直入八百里秦川时,留守长安的京兆尹崔光远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安禄山立即派心腹接管长安,同时命崔乾佑攻取河东。很快,河东各地相继陷落,大唐半壁江山已失。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安禄山却突然按兵不动,给了唐玄宗喘息之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安禄山当时已是重病缠身。起兵之初他就患有严重疾病,随着战事推进,病情不断恶化。据史料记载,他双目失明、浑身毒疮,现代医学推测可能是糖尿病晚期。当部下攻入长安时,他根本无法亲临前线指挥。更糟的是,他的儿子和将领们此时最关心的不是追击唐军,而是权力继承问题。
其次,唐玄宗在逃亡时设下了一个巧妙的陷阱。虽然仓促出逃时未能带走大量财物,但皇宫中仍留有无数珍宝。燕军入城后,面对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士兵们顿时军纪涣散,争相抢夺战利品。这些原本骁勇善战的将士,此刻只想着如何瓜分财富,完全丧失了继续作战的斗志。
再者,攻占长安后,燕军其实已是强弩之末。公元757年初,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内部开始分崩离析。与此同时,史思明在山西被唐将击败,郭子仪又收复了河东失地。燕军连遭重创,崔乾佑仅以身免逃往洛阳。此时的叛军经过长期征战,早已人困马乏,根本无力继续追击。
综合来看,安禄山在占领长安后已是内外交困:自身重病缠身、军队士气涣散、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加之未能有效巩固占领区,导致其迅速崛起又快速败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错失了彻底消灭唐王朝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