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国国内关于将英文国名改为考瑞亚(Korea)的讨论日益增多。其实早在2005年,韩国就曾对首都的中文译名进行过调整——将沿用六百余年的汉城正式更名为首尔。这个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朝鲜半岛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演变。
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名称变迁史可谓源远流长。从百济时期的慰礼城,到高丽王朝的南京,再到李氏朝鲜的汉城,每一次更名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的更名决定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韩国追求文化独立性的诉求。但颇具戏剧性的是,至今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仍保留着汉字姓名,这似乎暗示着文化传承的复杂性。或许只有当身份证系统也完成去汉字化改革,才能真正彰显其文化自主的决心。 要理解这场正名运动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回溯朝鲜半岛与中华文明互动的历史长卷。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遗臣箕子率众东迁,在半岛北部建立箕子朝鲜,开创了中华文化传播的先河。这段被记载于《史记》中的往事,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最早见证。 西汉时期,燕人卫满推翻箕子政权建立卫氏朝鲜,标志着中原王朝对半岛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汉字、儒家思想等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开始系统性地传入半岛。考古发现的大量汉代钱币和铜镜,生动印证了当时两地密切的经贸文化往来。 到了唐朝,朝鲜半岛进入三国鼎立时期。新罗在唐军支援下完成统一,全面吸收唐朝的典章制度。现存的庆州雁鸭池遗址中出土的唐三彩残片,以及仿唐式建筑遗迹,都是这段历史的有力佐证。随后的高丽王朝更是将儒学奉为国学,开城成均馆的遗址至今仍诉说着当年的文教盛况。 首尔的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8年百济的慰礼城。这座位于汉江之滨的城池,历经高句丽的北汉山州、新罗的汉山州等多次易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丽王朝时期,因其地处汉江要冲,先后被赋予杨州牧、南京等重要称谓,逐渐发展成为半岛南部的商贸中心。 1394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经过周密考察,最终选定汉阳(今首尔)作为新都。这里有汉江天险可守,又得舟楫之利,实为建都的理想之地。为表达对明朝的尊崇,李成桂取大汉之城之意,将都城命名为汉城。此后的五百年间,汉城不仅是朝鲜王朝的中枢,更成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节点。 16世纪末的壬辰倭乱中,汉城曾遭日军焚毁。现存的崇礼门(南大门)就是在战后重建的,这座国宝级建筑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值得玩味的是,当时明朝派出的援军中,有不少将领的日记都称汉城为王京,这个别称一直沿用到近代。 20世纪以来,韩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文化转型。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去中国化与西化进程同时推进。1948年建国后,韩国政府大力推行韩文专用政策。2005年的汉城更名事件,正是这种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如今漫步首尔街头,传统韩屋与摩天大楼比邻而立,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光化门广场上的世宗大王铜像与李舜臣雕像,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