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从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列强的铁蹄践踏着华夏大地,国家主权不断丧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民族存亡之际,无数爱国志士前赴后继,他们像黑暗中的萤火,用生命和热血探寻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革命党人成功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民族复兴事业。1925年3月12日,这位革命伟人在北京与世长辞,其灵柩最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为了永久纪念这位国父,国民党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陵墓——中山陵。 这座宏伟陵墓的建造过程充满艰辛,其资金来源和建设历程都值得深入探究。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家中兄妹三人,父亲孙达成白天务农,晚上还要做更夫贴补家用。为改变家庭困境,长兄孙眉毅然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檀香山谋生。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却为日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埋下了重要伏笔。 孙眉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华侨富商。当弟弟孙中山投身革命时,他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甚至不惜变卖家产支持革命事业。1878年,7岁的孙中山进入村塾读书。传统私塾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他深感困惑,一次他向老师请教经书含义,却反遭训斥。这段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改革教育的种子。 更让孙中山痛心的是家乡的种种社会不公:贪官污吏横行乡里,地主豪强欺压百姓。这些亲眼所见的黑暗现实,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1878年5月,12岁的孙中山随母亲前往檀香山投奔兄长。繁华的异国景象让他大开眼界。在兄长的安排下,他先在店铺当学徒,很快掌握了记账和当地语言。孙眉发现弟弟天赋异禀,便送他进入意大利传教士创办的奥兰尼学校就读。 在这所西式学校里,孙中山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科知识,尤其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三年间,他不仅以优异成绩毕业,更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熏陶。后来在香港求学期间,他亲眼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加坚定了革命救国的信念。1892年,26岁的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随即投身革命洪流。从创立兴中会到组建同盟会,他带领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并获得成功。 武昌起义的枪声如同春雷,迅速唤醒大江南北。短短两个月内,全国十余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然而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流亡日本。 在艰难岁月里,孙中山不断探索救国新路。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并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人才。1925年3月12日,59岁的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为实现孙中山遗愿,国民党决定在紫金山修建陵墓。陵园选址历经波折,宋庆龄亲自踏勘三天才确定位置。当时北京政府首脑段祺瑞虽承诺负责国葬,却未给予实质支持。最终由广东革命政府每月拨款5万元作为建设经费。陵墓设计采用公开招标,建筑师吕彦直的中西合璧方案脱颖而出。 建设过程中,土地征用问题尤为棘手。原计划征地6500亩,但因紫金山大部分土地已被占用,经多方协调才获准使用2000亩。吕彦直在施工中精益求精,可惜在工程临近完工时英年早逝。1931年,历时6年的中山陵终于竣工。抗战期间,守陵将士用生命捍卫了这座圣殿。如今,经过多次修缮的中山陵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每年吸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