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秦始皇当年修长城,那可是动用了 30 万人啊,这工程浩大得没边儿。这么劳民伤财的事儿,他为啥不选个更省事的防守方案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边的匈奴可一直是个大麻烦。这些匈奴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骑射功夫那叫一个厉害,机动性超强。他们时不时就南下侵扰中原,抢完东西就跑,跟一阵风似的,特别难对付。秦始皇也不是没想过出兵把他们彻底搞定,之前还派大将蒙恬率领 30 万大军北击匈奴,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拿下了河套地区。但匈奴人一看打不过,撒腿就往大漠深处跑。你说秦军再厉害,能追着他们满大漠跑吗?那显然不现实啊。
从经济角度来看,要是秦始皇选择继续深入大漠去追击匈奴,那成本可太高了。你想啊,秦始皇统治下的百姓大多是农民,要让他们去大漠作战,得把他们训练成骑兵吧。这训练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花大量时间和金钱。而且这些农民去当兵了,地里的农活谁干?劳动力就损失了,粮食产量也得受影响。另外,古代运输条件那叫一个差,没有高速公路、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草运输全靠人力和畜力。《史记》里就记载了,从中原运 1 石粮食到北方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然高达 192 石!这损耗,简直太惊人了。
再看看匈奴这边,人家作战成本可低多了。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在马背上过日子,一边放牧一边就能作战,后勤保障比咱们农耕民族轻松太多。就算秦军占领了大片草原,可那草原又不能种地,对以农业立国的秦朝来说,没啥实际收益。汉武帝雄才大略吧,当年对匈奴发动了多次战争,虽说取得了不少胜利,可最后呢,国家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也是,五出漠北,把蒙古各部赶得到处跑,但最后最先撑不住的还是明朝自己。所以说,单纯靠进攻去消灭匈奴,从经济账上算,太不划算了。
那长城又有啥好处呢?长城一修起来,流动的战场就变成了固定的战线。匈奴人不能像以前那样想来就来、想抢就抢了,他们要想南下,得先过长城这一关。长城大多修在群山之间,重要道路上还有坚固的关隘,步兵只要守住防线,匈奴骑兵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而且,防守的秦军可以从附近农田获取粮食,匈奴人却远离了他们的放牧草场。依托长城打防御战,秦朝不用花大力气训练骑兵,士兵还能在闲时就地屯垦,后勤负担也小了很多。从长远来看,修长城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能在很长时间内起到防御作用,经济效益其实更高。
除了经济因素,从战术和地理方面考虑,匈奴擅长游击战和快速移动,秦军的骑兵实力又不足以出塞作战,贸然进攻很难彻底消灭他们。长城的存在,尤其是在关键隘口,能迫使匈奴军队在固定地点作战,这对秦军防御很有利。而且,长城不只是一道简单的城墙,它还是一个包括烽火台通信系统在内的完整防御体系。一旦有敌情,烽火台就能迅速传递消息,为军队调动争取宝贵时间。在塞外那种一马平川的草原戈壁,步兵对抗骑兵本来就很吃亏,有了长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秦始皇刚刚完成六国统一,国家急需一段和平时期来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大规模对外征战,很可能引发国内不稳定。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外军事行动的必要,有助于内部的整合与发展。
这么看来,秦始皇选择修长城,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综合了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比较明智的决策。长城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保护边境百姓的重要作用,也为秦朝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咱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眼光和智慧啊。
好啦,今天关于秦始皇为啥修长城而不选其他省事防守方案的事儿就讲到这儿。各位看官,要是觉得这文章有意思,就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保准您往后日子财源广进、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