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62年印度被我国暴揍,为何在9年后,却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迪丽瓦拉
2025-10-06 11:04:01
0

1971年10月,一个令全体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历史性时刻到来了。在当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令人惊讶的是,在投票过程中,与中国长期存在矛盾、甚至发生过武装冲突的印度,竟然出人意料地投下了支持票。

作为中国的邻国,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一直颇为复杂。两国不仅存在领土争端,还在1962年爆发过边境战争。那么,为何印度会在如此重要的国际事务中选择支持中国?当时中印关系的真实状况如何?印度这一看似反常的投票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1971年10月25日,纽约联合国总部迎来了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经过激烈讨论,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和17票弃权的压倒性结果,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共同提出的两阿提案。这一历史性决议不仅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更使中国重新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76张赞成票中,有26票来自非洲国家。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是非洲的兄弟国家,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这些非洲国家大多是曾经遭受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对中国的支持却格外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与这些国家建立了深厚友谊,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援助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帮助。当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消息传来时,许多非洲国家代表激动不已,坦桑尼亚外长甚至在会场即兴跳起了民族舞蹈,场面令人动容。

在支持中国的国家中,绝大多数都是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第三世界国家。但印度却是个例外——这个在1962年与中国兵戎相见的国家,竟然也投下了赞成票。要知道,此时距离中印边境战争才过去不到十年,两国关系依然紧张。按照常理,印度即便不投反对票,至少也应该选择弃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印度做出这一反常决定?是因为印度在战争中见识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而心生畏惧吗?

实际上,印度的这一选择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当时正值冷战时期,世界格局被划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以及主张不结盟的第三世界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印度虽然实行西式民主制度,但其开国总理尼赫鲁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因此在美苏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种独特的政治立场,使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也助长了其成为不结盟运动领导者的野心。

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问题上,尽管中印关系因边境战争陷入低谷,但为了维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印度不得不顺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意愿。毕竟,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唱反调,将会严重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因此,基于战略利益的权衡,印度最终选择了支持中国。

回顾历史,中印关系并非一直剑拔弩张。事实上,两国在建交初期曾有过一段蜜月期。1950年4月,印度成为继缅甸之后第二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在外交场合也多有合作,比如1950年印度就曾支持苏联提出的谴责美国侵略中国的议案。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对印度未能与会表示遗憾,并在休会期间应尼赫鲁邀请访问印度。正是在这次访问中,两国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后来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的万隆会议更是中印友好的见证。起初中国并未在受邀之列,是尼赫鲁力排众议,坚持认为中国作为亚洲大国理应参会。会议期间,中印两国密切配合,共同倡导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整个50年代,中印关系相当融洽,甚至流传着印中人民是兄弟的佳话。

然而,好景不长,边界问题逐渐成为两国关系的绊脚石。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者单方面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并在1954年正式将其标注为中印东段边界。面对印度的领土主张,中国出于维护友好关系的考虑,采取了克制的态度。但1958年印度指责中国在西藏修建公路侵犯其领土,使边界争议公开化。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时,印度暗中支持分裂势力,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导致两国关系急转直下。最终在1962年,中国被迫发起自卫反击战,给印度军队以沉重打击,此后十余年间印度未敢轻举妄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1年印度却出人意料地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反常举动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怀有强烈的强国梦想,他希望将新生的印度打造成世界级大国。在冷战格局下,尼赫鲁推行不结盟政策,既不与美国结盟,也不倒向苏联,同时反对殖民主义,这一立场使印度迅速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尼赫鲁曾自信地预言:除了美苏中三强,如果没有大战,印度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国。

然而1962年的边境战争暴露出印度军事实力的不足。为实现其大国抱负,印度开始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获取军事援助。但这种投机行为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与此同时,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加强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合作,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印战争的失败使印度在第三世界的声望大跌,尼赫鲁逐渐意识到,与中国交恶正在损害印度的国际地位。

因此,为重塑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领导形象,印度不得不在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重大议题上顺应发展中国家的主流意见。尽管中国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对印度而言并非好事,但权衡利弊后,印度还是选择了支持。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国际政治中的现实考量。

历史的发展证明,印度的选择是明智的。尽管中印之间仍存在边界争议,但中国从未利用联合国的影响力对印度进行打压,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襟与担当。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中,有时候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地缘政治逻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伏... 章锡其 微信版第1796期 有人以《辞海》《中华大字典》以及《康熙字典》未收录“犭回”字来证明“犭...
古代“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 古代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谁更有实权?谁掌握兵权调动?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里,皇帝们为了维护统治,往往...
原创 多... 作者:符全(清华校友跑步爱好者俱乐部主席) 原标题:多彩的东欧 华沙 2015.8.02. 乘车到...
原创 秦... 咱都知道,秦始皇当年修长城,那可是动用了 30 万人啊,这工程浩大得没边儿。这么劳民伤财的事儿,他为...
原创 非... 在非洲早期社会,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社会分工开始自然形成。男人们主要负责外出打猎、捕鱼,女人...
原创 1...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豪言壮语展现了非凡的自信...
古代将军手握重兵镇守边疆,为何... 古代将领手握兵权驻守边关,为何极少起兵造反?他们究竟在顾虑什么?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辽阔的疆域需...
原创 邓... 蜀汉的覆灭并非因为姜维没能挡住钟会的十万大军,真正致命的是邓艾那支神出鬼没的奇兵。这支精锐部队不走寻...
原创 1...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从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列强的铁蹄...
原创 商... “利出一孔”:国家垄断经济的鼻祖 《管子》里有句话很出名,“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什么意思?就是...
历史不会因谎言而失真!日本73... 罄竹难书的731部队罪行 文 | 史波波 731部队是日军侵华期间策划、组织和实施细菌战的大本营,其...
原创 曾... 他们曾让匈奴低头,却最终被历史淹没,连名字都念不准——到底是“大肉支”还是“大越支”?从河西走廊一路...
古代过继嗣子只能按血缘远近选择... 古代中国的家族香火传承:血脉延续与过继习俗 在古代中国,延续家族血脉被视为头等大事,这不仅关系到...
原创 最... 在古代社会,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通常只有40多岁,能活到60岁已属罕见的高寿。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身居...
《汉代王莽古钱币大全珍藏》:解... 《汉代王莽古钱币大全珍藏》:解码新莽货币的奇幻密码 《汉代王莽古钱币大全珍藏》,是一套聚焦新莽时期(...
认定秦刻石是一堂别样的公开课 默 达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介绍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有关情况,经审慎研究,认定扎陵湖北...
原创 1... 1945年4月,侵华日军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发动了湘西会战。这是日军在战争后期的一次疯狂反扑,冈村宁次...
唐宋经济制度与地方社会 2025年9月6日,“唐宋经济制度与地方社会”工作坊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文苑楼举行。本次工作坊旨在...
原创 谭... 谭嗣同: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悲壮人生 谭嗣同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改革先驱,他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官宦世家。这...
94年前的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 94年前的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14年间 中华儿女共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