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在国民党当局的持续施压下,新四军军部率领9000多名官兵从安徽云岭驻地启程,向长江以北地区转移。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蒋介石早已暗中调集重兵,准备对这支抗日劲旅实施围剿。当部队行进至皖南茂林一带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伏击。在持续七昼夜的惨烈战斗中,仅有约2000人成功突围,其余将士大多壮烈殉国。军长叶挺在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遭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为掩护战友突围而饮弹自尽。这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蒋介石企图借此机会彻底取消新四军番号,但中国共产党迅速展开重建工作。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通过各方力量支援,新四军很快重建为七个主力师。这个惊人的重建速度让外界充满疑问:原本规模有限的新四军,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重建?这些部队究竟从何而来?
事变前的新四军发展确实受到诸多限制。当时实际主持工作的副军长项英受王明右倾思想影响,过分强调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导致部队发展缓慢。加之新四军活动区域地处富庶的江南地区,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和地方武装多方掣肘。到1940年,新四军总兵力不足3万人,而同期八路军已发展到50万之众,两者差距十分明显。 国民党当局始终将新四军视为心腹大患,认为这支共产党武装就像插在国民党统治腹地的一把尖刀。为此,国民政府不断逼迫新四军北移。为维护抗日大局,我党作出让步。但蒋介石竟悍然发动突袭,致使新四军损失惨重。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当机立断,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全面展开重建工作。 新重建的部队主要来自三方面:原新四军未受损失的分支、八路军增援部队以及各地抗日游击队。值得注意的是,重建后的新四军编制由原来的支队升级为师旅级正规编制,这不仅是规模上的扩大,更体现了我党加强正规化建设的决心。 第一师由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粟裕任师长。该部驻防苏北盐城地区,在事变中完好保存。整编后主动出击,多次重创日伪军,成为新四军的王牌部队。下辖三个旅分别由叶飞、王必成、陶勇率领,这三位铁血战将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均立下赫赫战功。 第二师以江北指挥部部队为骨干,由老革命家张云逸统率。这支部队因提前转移至江北而幸免于难。张云逸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部队在淮南地区多次粉碎日伪扫荡,为新四军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第三师由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而来,黄克诚任师长。这支部队源自红25军和八路军344旅,战斗力极为强悍。抗战胜利后,该师挺进东北,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 第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整编组建,彭雪枫任师长。这位文武双全的将领1944年壮烈牺牲后,由张爱萍接任,继续带领部队坚持抗战。 第五师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而成,李先念任师长。该部长期独立活动于中原地区,抗战后发展为中原军区部队。 第六师由江南部队整编,谭震林任师长。在日伪军重兵清乡中损失较大,1942年与第一师合并,为后来华中野战军的组建奠定基础。 第七师由皖南突围部队等地方武装整编,张鼎丞任师长。该师驻守的皖江地区物产丰富,成为新四军重要的后勤基地。1955年授衔时,这些师长多数被授予大将军衔,充分体现党中央对新四军历史功绩的肯定。从七个师的组建过程可以看出,人民军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决服从党的指挥。皖南事变虽然造成重大损失,但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浴火重生,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到31万正规军和96万民兵,谱写了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