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隋朝虽然国祚短暂,却涌现出诸多杰出将领。在武庙供奉的七十二位名将中,隋朝独占四位,分别是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和史万岁。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贺若弼,曾参与隋灭陈之战立下赫赫战功。当时隋朝宰相高颎曾给予极高评价:朝中群臣,论及文武全才,无人能及贺若弼。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名将,最终却惨遭隋炀帝杨广杀害,令人唏嘘不已。
贺若弼(544-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出身鲜卑族。其父贺若敦曾任北周金州刺史,可谓将门之后。据《隋书》记载,贺若弼年少时便胸怀大志,不仅武艺超群,骑射功夫了得,更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在当时的洛阳城颇负盛名。北周齐王宇文宪听闻其才,立即将他纳入麾下担任记室一职。不久后,贺若弼因功受封当亭县公,并晋升为小内史。公元579年(北周元年),他跟随上柱国韦孝宽南征,先后攻克淮南、寿阳等数十座城池,为日后隋朝统一江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急需选拔良将镇守江淮要地。在重臣高颎的举荐下,贺若弼被任命为吴州总管,驻守江北军事重镇广陵(今扬州),负责筹备伐陈事宜。在此期间,贺若弼日夜操练水军,打造战船,为渡江作战做充分准备。公元587年,隋文帝召集群臣商议灭陈大计,贺若弼精心撰写的《取陈十策》深得文帝赏识,获赐御用宝刀以示嘉奖。
公元588年十月,隋朝正式发动灭陈之战。隋军兵分八路沿长江全线出击,贺若弼担任行军总管,率精锐之师从广陵出发。他采用疑兵之计,多次组织部队在江边操练,并频繁更换旌旗营帐,使南陈守军逐渐放松警惕。次年正月初一,贺若弼抓住敌军欢度元日的松懈时机,突然挥师渡江。南陈守军猝不及防,顷刻间土崩瓦解。初六日,贺若弼生擒南陈刺史黄恪,俘获敌军六千余人。值得一提的是,贺若弼治军极严,明令禁止士卒扰民,违者立斩不赦,因此深得江南百姓拥戴。
攻入建康城后,贺若弼对陈后主说:小国之君向大国公卿行礼,此乃天经地义。陛下不必忧虑,入朝后定能封为归命侯。然而战后论功行赏时,贺若弼因未能率先擒获陈叔宝而屈居韩擒虎之后,竟当众与韩擒虎拔剑相向。灭陈之后,贺若弼家族显赫一时,其兄封武都郡公,弟为万荣郡公,皆任刺史要职。贺若弼府中珍宝堆积如山,姬妾皆着绫罗绸缎,生活奢靡。这些行为逐渐引起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强烈不满。
隋朝统一后,贺若弼居功自傲,常以宰相自居。但实际地位始终不及杨素等人,这让他愤懑不已。公元592年,他公然流露不满情绪被革除官职。虽然后来恢复爵位,但再未获得重用。公元604年杨广即位后,对贺若弼更加疏远。607年七月,贺若弼随驾北巡至榆林时,因与高颎等人私下议论杨广奢靡无度被告发。杨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于八月二十七日将贺若弼处死,时年六十四岁。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其悲剧结局既有个性因素,更折射出封建王朝兔死狗烹的残酷政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