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正值鼎盛时期,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在这个文风鼎盛的时代,文人雅士们不仅擅长吟诗作赋,还特别热衷于对对联这种文字游戏。其中有一副看似简单却暗藏深意的对联,上下联和下联竟然完全一样,初看像是偷懒之作,实则蕴含人生哲理,令人拍案叫绝。
让我们先来了解这副对联背后的故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时任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在一次宴会上心情愉悦,指着一位貌美的侍女对徐渭说:文长兄,听闻你府上还缺个知冷知热的人儿,这丫头就赏给你了。徐渭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跪地叩首谢恩,当晚便与这位侍女喜结连理。
回顾徐渭的前半生,可谓命运多舛。他出身寒门,母亲因家贫被逐出家门,自己则埋头苦读,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然而命运弄人,他先后八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可谓时运不济。幸得胡宗宪慧眼识才,将他招入幕府担任书记官,这才让他的人生出现转机。
在胡宗宪麾下,徐渭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参与抗倭战事,屡出奇谋,深得胡宗宪赏识。每当徐渭献上妙计,胡宗宪都会拍案叫绝,赞不绝口。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胡宗宪因政治斗争下狱,徐渭的仕途也急转直下。
失去靠山后,徐渭性情大变,变得暴躁易怒。他动辄对妻儿拳脚相加,妻子张氏性格刚烈,不堪忍受丈夫的暴戾,渐渐疏远了他。某日,徐渭醉酒归家,又开始无理取闹。儿子见状慌忙躲避,张氏也愤然关门进屋。徐渭不依不饶追至房前,竟听见屋内传来妻子的笑声。
推门而入的徐渭惊见一个和尚与妻子同处一室,顿时怒不可遏。他一把掐住张氏的脖子,抄起桌上的青铜烛台狠狠砸下。待他回过神来,妻子已倒在血泊中气绝身亡。当他寻找那个和尚时,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儿子惊恐地哭喊道:父亲,哪有什么和尚啊?徐渭这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和尚不过是墙上画中的僧人,一切都是他醉酒产生的幻觉。
此事被政敌抓住把柄,徐渭因此锒铛入狱,一关就是七年。出狱后的徐渭精神几近崩溃,终日以书画自遣,与儿子也形同陌路。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强撑病体,挥毫写下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儿子看到这副对联,以为父亲又在讽刺自己,愤然将徐渭毕生珍藏的上千卷书籍尽数变卖。徐渭只能无奈叹息,父子之间的心结终究未能解开。
直到徐渭去世多年后,人们才逐渐领悟这副对联的深意。上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下联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通过好字三声与四声的巧妙转换,道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读书困境:年轻时精力充沛却无心向学,年长时懂得读书重要却力不从心。这副对联以多音字为媒,道尽了徐渭对人生的感悟,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