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地理概念,已经沿用了数千年之久,成为华夏大地的代名词。那么,这个古老的地理划分究竟包含哪些区域?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这些古老的行政区划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
关于九州的起源,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在夏朝初年,治水英雄大禹为了有效治理肆虐的洪水,创造性地将天下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更令人惊叹的是,大禹命人用各州进贡的青铜铸造了九尊巨鼎,将各州的名山大川、珍禽异兽等地理特征和物产资源都镌刻其上,并将这组象征国家统一的宝鼎安放在夏朝都城。这一创举不仅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地理区划体系的建立,更成为国家统一和繁荣的象征。从此,九州便成为华夏大地的代称,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 根据现存最早的文献《禹贡》记载,大禹划分的九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有趣的是,在另一部重要典籍《尔雅》中,却记载了幽州和营州,而没有青州和梁州;而《周礼》中又记载了幽州和并州,却不见徐州和梁州。从地理分布来看,这些古九州的划分都是以黄河为中心,按照正东、正南、东南、东北、河东、河内等方位,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大的地理单元。 在商朝时期,九鼎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商汤灭夏后,将象征王权的九鼎从夏都迁至商都亳邑,后来又迁到殷。商朝对九鼎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礼制:普通士人只能用一鼎或三鼎,大夫可用五鼎,诸侯可用七鼎,而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每逢重要的祭祀大典,天子都要举行隆重的九鼎大礼,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威。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继承了这套传国重器。到周成王时期,九鼎被迁至雒邑,供奉在太庙之中。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们开始觊觎这象征王权的宝物。周定王时期,楚庄王就曾向周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重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问鼎中原典故,充分暴露了楚国称霸中原的野心。此后,楚灵王、秦惠王、楚顷襄王、齐王等诸侯都曾试图获取九鼎。其中秦武王在举鼎时不幸被砸断胫骨,最终因伤势过重而亡,这个悲剧性事件更增添了九鼎的神秘色彩。 可以说,在夏、商、周三代,九鼎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拥有九鼎就意味着拥有天下。正如古语所说:夏后、殷、周之相受,九鼎的传承代表着政权的更迭。 秦朝建立后,九鼎的命运发生了转折。秦昭襄王认为九鼎已失去象征意义,将其迁往咸阳。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九鼎的下落成为千古之谜。有说法称九鼎沉没在泗水之中,秦始皇曾派人打捞未果;也有学者认为,九鼎可能原本就是一个整体,被称为九州鼎。虽然实物已经失传,但后世帝王仍十分重视其象征意义。武则天、宋徽宗等帝王都曾重新铸造九鼎,以彰显皇权。 尽管九鼎已不复存在,但九州的概念却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那么,这些古老的州域究竟对应今天的哪些地区呢? 位居九州之首的冀州,不仅面积最大,更是大禹治水的起点,被称为天下之中。其范围包括今京津冀地区、河北北部、辽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在历史演变中,冀州逐渐分化为幽州和并州,辖区大为缩小。 兖州位于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及河北南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素有齐鲁咽喉之称。 青州地处渤海之滨,南至泰山,包括今河北和山东半岛地区。自东晋起,青州作为行政中心延续了1600余年。 徐州大致对应淮海地区,包括今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 扬州是九州中面积最大的沿海州,涵盖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相当于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部分地区。 荆州位于荆山与衡山之间,即今湖南、湖北一带,历来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梁州范围包括华山至黑水流域,相当于今陕西南部、四川及云贵部分地区,后演变为益州。 雍州位于西部边陲,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部分地区。 豫州位居九州中心,又称中州,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故河南简称豫。 随着历史发展,九州划分不断演变。西汉时增至十三州,新增幽州、并州等;西晋时更扩展至十九州。唐代改州为道,宋代称路,明代始设省。随着疆域扩大,古九州划分已不适应需要。如今,古九州名称部分保留:扬州、荆州、徐州为地级市,青州、兖州为县级市,冀州为市辖区,而梁州、豫州、雍州等名称则已成为历史记忆。这些古老的地名,见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