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来看,丢失荆州的主要责任似乎落在关羽身上。作为荆州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关羽肩负着守卫疆土的重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备此前还特别赐予了他假节钺的特权,这意味着关羽拥有独立决策和调兵的权力。因此,当荆州失守时,人们很自然地将矛头指向关羽。
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在刘备和诸葛亮身上。甚至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可能有意借曹操和孙权之手除掉关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让我们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首先,当曹操和孙权联手对付关羽时,刘备为何袖手旁观?根据历史记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声势浩大,震动天下。远在益州的刘备和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战况。但面对曹操亲自坐镇、孙权暗中谋划的危局,刘备却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救援行动。要知道,当时刘备完全可以调遣距离较近的刘封部队支援关羽,若有援军相助,关羽不至于败得如此彻底。
更耐人寻味的是,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就曾向刘备提出过战略构想:占据荆州和益州后,应当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与孙权结盟,内修政事。待时机成熟时,由一员大将率荆州军攻宛城、洛阳,刘备则亲率益州主力出秦川。当时的情况几乎完全符合这个战略设想:刘备已据有荆、益二州,与孙权表面维持着友好关系。关羽正率荆州军攻打宛洛一带,而汉中守将魏延完全可以作为先锋策应关羽。诸葛亮本可出使东吴巩固联盟。如此良机当前,刘备却毫无动作,这难道不令人起疑吗?
其次,以诸葛亮的过人智慧,不可能预见不到孙权对荆州的野心。当时诸葛亮为何不主动出使东吴,稳住孙权呢?如果他及时采取外交行动,既能防止东吴偷袭荆州,也能避免傅士仁、糜芳等将领投降的悲剧发生。
最后,关羽死后刘备的表现也很值得玩味。他虽高喊要为关羽报仇,实际行动却迟迟不见。更讽刺的是,他反而在诸葛亮建议下先称帝自立。直到张飞也遇害后,刘备才真正出兵伐吴。表面上是为兄弟报仇,实则是因接连失去关羽、张飞、黄忠等大将后,急需通过战争选拔新的人才。此时刘备心里清楚,北伐中原、复兴汉室已无可能,所以对赵云等人的北伐建议充耳不闻,执意要东征。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将丢失荆州的责任归咎于关羽,但真正导致这场悲剧的,其实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决策与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