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郊外一座名为姚肯的别墅内,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政治暗杀事件。时年60岁的苏联革命元老列夫·托洛茨基,被一名伪装成崇拜者的刺客用冰镐残忍地击穿颅骨。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这位曾被誉为苏联红军之父的革命领袖仍因伤势过重而离世。这起暗杀不仅终结了一位革命家的生命,更为长达二十余年的政治斗争画上了句号。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终于如愿以偿,彻底铲除了这个毕生的政治宿敌。 作为俄国革命的元老、列宁最亲密的战友,托洛茨基为何会在列宁逝世后迅速失势,最终落得流亡海外、惨遭暗杀的下场?他与斯大林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切都要从两人的出身背景和革命历程说起。 (俄国革命元老托洛茨基) 一、革命灵魂的崛起
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从出身到性格都截然不同。斯大林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贫寒的鞋匠家庭,从小在贫困中挣扎求生;而托洛茨基则来自乌克兰一个富裕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性格上,斯大林沉稳内敛、工于心计,托洛茨基则才华横溢、激情澎湃。这种根本性的差异,加上对革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分歧,最终导致两人在克里姆林宫内外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权力角逐。 托洛茨基早在中学时代就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抱负。与许多为个人利益投身革命的人不同,他完全是出于坚定的政治信仰而走上革命道路。在基辅大学就读期间,他就因参与反沙皇活动被捕,被流放到寒冷的西伯利亚。正是在这段流放岁月里,他深入研读了马克思著作和列宁的文章。1902年,当他在伦敦首次见到列宁时,两人一见如故,立即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托洛茨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亲自指挥红军部队攻占冬宫,成为与列宁齐名的革命领袖。就连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雅克·撒都尔也不得不承认:十月革命中,托洛茨基是主要的组织者和起义的灵魂。 托洛茨基与列宁在革命理念上存在一个重要分歧:他主张不断革命论,认为革命应该向全世界扩展;而列宁则更注重先巩固俄国国内的革命成果。这一分歧后来也成为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主义最根本的矛盾所在。 (十月革命场景) 二、权力角逐的开端 十月革命胜利后,托洛茨基在党内威望仅次于列宁。他不仅是革命的实际组织者,其画像长期与列宁并列悬挂,更身兼红军和海军最高指挥官的要职。他的组织才能和演讲天赋在当时的苏联无人能及。 相比之下,列宁重用斯大林更多是看中其执行力。斯大林对列宁言听计从,从不像托洛茨基那样坚持己见。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愿意处理那些见不得光的脏活。1922年苏联迁都莫斯科后,斯大林不仅获得了克里姆林宫内的专属公寓,更被任命为党的总书记——虽然当时这只是一个负责日常党务的职位。而此时的托洛茨基仍在前线指挥作战,对后方权力格局的变化浑然不觉。 到1924年,斯大林已通过人事安排将这一看似普通的职位变成了实权中心。他利用任命权在各个关键岗位安插亲信,这种权术手段令知识分子出身的托洛茨基深感厌恶。托洛茨基开始在政治局会议上保持沉默,拒绝参与权力斗争。即便列宁多次提醒,甚至考虑撤销斯大林的职务,他也无动于衷。 (斯大林肖像) 三、权力斗争的升级 1924年列宁逝世后,托洛茨基要求公布列宁遗嘱但未能成功。这份遗嘱中明确建议撤换斯大林。当时党内有四位可能的接班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斯大林和托洛茨基。 斯大林此时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手腕。他先联合布哈林对付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在取得优势后又将布哈林排挤出局。1926年,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结成联盟,批判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但由于斯大林已牢牢掌控党组织,两人很快遭到清算。 1927年,托洛茨基被开除党籍,次年1月被驱逐出境。流亡期间他创建第四国际,公开反对斯大林的第三国际,这使斯大林如坐针毡。苏联政府随即宣布托洛茨基为人民公敌,并开始策划暗杀行动。讽刺的是,就在十年前,斯大林还曾撰文称赞托洛茨基是苏联革命的灵魂。 (流亡中的托洛茨基) 四、血腥的终结 在辗转土耳其、法国、挪威等多国后,托洛茨基于1937年抵达墨西哥。他在这里获得了较高规格的礼遇,先是被安置在著名画家里维拉的家中,后迁入墨西哥城郊的姚肯别墅。 1940年5月20日,一队身着军装的武装分子突袭别墅。他们冲进托洛茨基夫妇的卧室,对着床铺疯狂扫射后迅速逃离。事后调查发现,刺客们共发射了300多发子弹。所幸子弹都是从窗外射入,躲在墙角的托洛茨基夫妇得以幸免,只有他们的孙子被流弹擦伤脚部。 尽管墨西哥政府随后加强了安保,但暗杀行动仍在继续。一名叫拉蒙·麦卡德的西班牙共产主义者被苏联特工收买,以崇拜者身份接近托洛茨基。8月20日,他穿着雨衣来到别墅,请托洛茨基审阅文章。当托洛茨基专注阅读时,麦卡德突然从雨衣中抽出冰镐,朝他的后脑猛击。警卫虽迅速制服了刺客,但托洛茨基因颅骨粉碎性骨折,在送医后不久便与世长辞。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矛盾,表面上是革命路线的分歧,实质上是权力斗争。作为苏联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的巨大威望令独裁者寝食难安。而他拒绝参与权术斗争的高傲性格,也注定难逃悲剧结局。这场跨越两大洲、持续二十年的政治对决,最终以最血腥的方式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