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魏源《海国图志》被清廷冷,却影响日本?
迪丽瓦拉
2025-10-06 01:02:37
0

1851 年的冬天,北京某官员书房里,一本蓝色封面的书被扔在角落,封皮上 “海国图志” 四个字蒙了层薄灰 —— 这是魏源刚修订完的百卷本,送过来快半年了,官员连翻都没翻。可同一时间,日本长崎港的一艘商船上,几个日本学者正围着同本书争得面红耳赤,有人甚至愿意用半年俸禄买下一本,就为了连夜抄录。

你可能想不到,这本在清朝 “躺平” 的书,后来竟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 “启蒙教材”。咱们今天就聊聊,《海国图志》为啥在老家不受待见,反倒在日本火得一塌糊涂。

1. 先说说《海国图志》是本啥书?

要讲明白这事,得先知道这本书是怎么来的。1842 年,鸦片战争刚结束,清廷签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举国上下都懵了 —— 向来觉得自己是 “天朝上国”,怎么就打不过 “蛮夷”?

当时有个叫林则徐的官员,早就觉得得搞清楚西方到底啥样,之前在广州禁烟的时候,就派人翻译西方报纸、书籍,编了本《四洲志》,记录了三十多个国家的情况。可后来林则徐被革职流放,他把这些资料都交给了好友魏源,还嘱咐他:“得让国人知道外面的世界,不然以后还得吃亏。”

魏源没辜负这份托付,花了整整五年,把《四洲志》扩编,又加了自己搜集的地图、武器图样,还有怎么应对西方的策略,最后编成了《海国图志》。书里最核心的想法,就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咱们学西方的先进技术,比如造船、造炮,然后用这些技术对付他们,保住自己的国家。

刚开始这本书只有 50 卷,后来魏源又补到 60 卷、100 卷,内容越来越全,连西方的议会制度、工业生产都写进去了。按说这在当时是多新鲜、多有用的书啊,可清廷的反应,却让人跌破眼镜。

2. 清廷为啥把《海国图志》当 “废纸”?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海国图志》在清朝刚出版的时候,别说当官的不重视,普通读书人都觉得这书 “不务正业”。

首先是 “天朝上国” 的老观念在作祟。当时清廷上下,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大多觉得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西方那些国家都是 “茹毛饮血” 的蛮夷,根本没什么可学的。有个叫俞正燮的学者,看了《海国图志》里讲西方的内容,居然说:“洋人连肚脐都没有,是野人变的,他们的技术都是旁门左道,学了会坏了祖宗的规矩。”

还有保守派官员直接跳出来反对。比如有个叫徐继畬的官员,也写了本介绍西方的书《瀛寰志略》,结果被人弹劾说 “推崇夷人,妄议朝政”,连官都差点丢了。《海国图志》因为提了 “师夷长技”,更被骂成 “溃夷夏之防”—— 意思是破坏了中国和蛮夷的界限,是大逆不道。

更实际的是,没人愿意真的去实践书里的想法。当时清廷的财政紧张,而且当官的更在意自己的乌纱帽,谁也不想冒险去搞 “学西方” 的事,万一搞砸了,就是掉脑袋的罪。所以《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数特别少,第一次只印了几百本,之后十几年都没再版,很多读书人都没听过这本书。

3. 日本为啥把《海国图志》当 “宝贝”?

和清廷的冷淡相反,《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简直成了 “救亡图存的圣经”。

这事得从 1853 年说起,当时美国舰队开到日本东京湾,用大炮逼着日本打开国门,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 “黑船事件”。和清廷一样,日本之前也闭关锁国,被打醒后,举国上下都慌了:怎么才能不被西方欺负?

就在这时候,《海国图志》通过长崎港传到了日本。长崎是当时日本唯一允许外国商船停靠的港口,有个叫林复斋的日本学者,第一次看到《海国图志》就拍了大腿:“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书啊!” 他赶紧把书抄下来,送给日本的官员和学者看。

日本人为了看懂《海国图志》,简直下了血本。因为书是中文的,很多日本学者连夜学中文,还把书里的重点翻译成日文,加上自己的注解,编成了《海国图志训译》《海国图志摘要》等小册子。比如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看了《海国图志》里讲的西方武器技术后,专门建了实验室,研究怎么造大炮、轮船;还有横井小楠,根据书里讲的西方制度,提出了日本要 “富国强兵”,甚至影响了后来明治维新的政策。

最夸张的是《海国图志》在日本的销量。从 1854 年到 1856 年,短短两年时间,日本就翻印了 20 多个版本,总共卖了好几万册 —— 要知道当时日本的总人口也就几千万,读书人没那么多,很多商人、工匠都想办法买一本,就算看不懂中文,也想看看里面的地图和武器图。有记载说,当时一本《海国图志》在日本能卖到一两黄金,比在清朝贵了几十倍,还是供不应求。

4. 一本破书,咋能看出两个国家的命运?

现在回头看《海国图志》的遭遇,其实挺让人感慨的 —— 同样一本书,在清朝被冷落,在日本被热捧,背后是两个国家面对世界变化的不同态度。

清廷因为固守 “天朝上国” 的老想法,不愿意承认自己落后,连一本讲西方的书都容不下,结果后来一次次被西方欺负,直到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才慢慢醒过来。而日本因为愿意放下架子,主动学习《海国图志》里的思想,搞起了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就从被欺负的小国,变成了能欺负别人的强国。

这事儿放到现在也有启示。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能固步自封。有时候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刚开始可能不被重视,但只要是有用的,就该主动去了解、去学习。要是像当年的清廷那样,把好东西当 “废纸”,最后只会被时代甩在后面。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要是当年清廷能重视《海国图志》,早点学西方的先进技术,后来的历史会不会不一样?还有,你知道咱们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像《海国图志》这样,在国内没火起来,却在国外发挥大作用的书吗?评论区里聊聊你的想法呗~要是喜欢这类历史故事,也别忘了多关注,咱们以后还能接着唠更多有意思的事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世纪末的沙俄帝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这个疆域辽阔的欧亚帝国表面繁荣稳定,内部却隐藏着重重危机...
朱元璋去寺庙拜佛,问方丈朕要不... 回望那段尘封的历史长河,皇权柄如同铁铸的马蹄,以雷霆之势横扫九州大地,令天下苍生俯首称臣。在这风云际...
原创 慈... 慈禧口中那颗价值8亿的夜明珠,至今下落成迷,它究竟在谁手上? 慈禧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也躺在成堆的金银...
战国时的奇人鬼谷子,超凡绝尘,... 鬼谷子:先秦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隐世高人 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鬼谷子无疑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位。这位...
原创 他... 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势造英雄的规律屡见不鲜。明末之际,女真部落似乎确实获得了上天的眷顾,在开国领袖努尔...
原创 古... 以下是逐段改写后的文本,保持原意并提升可读性: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
原创 苏... 1946年2月,辽宁凤城笼罩在初春的寒意中。东北民主联军正在一座临时搭建的会议室内召开重要军事会议,...
东南亚惊现1.2万年前木乃伊,... 近日,科学家在东南亚有重大发现,找到了据信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木乃伊,可追溯至1.2万年前。此前,埃...
原创 颜... 三国演义中,颜良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的情节堪称经典,这一战果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要知道在此之...
古代5大帝皇综合能力排行:唐太... 中华历史渊远流长,不仅英雄辈出,更是涌现出一位又一位构筑起伟大华夏人文的著名帝王。这些帝王有的身为屠...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卷中,陈桥兵变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变革之一。这场发生在公元960年的军事政变,...
原创 余... 提起李德生这个名字,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作为王近山麾下的得力战将,这位...
原创 中... 中国在经历14年艰苦抗战后,深刻认识到国家落后就会受欺负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北宋二十六年两次改革,反对范仲... 北宋时期,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3...
西晋灭亡东吴战役全过程:顺风顺... 我们是否曾经深入思考过,为何曾经雄踞江南的东吴政权,最终会被西晋如此顺利地吞并?表面看来,这场统一战...
原创 这... 近日,列支敦士登玛丽·卡洛琳公主的婚礼引发全球关注,这场充满传统贵族气息的奢华庆典,让这个欧洲小国及...
原创 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称帝,至1644年...
原创 刘... 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逼自尽后,汉武帝才意识到他是冤枉的。 可是刘据已经死了,汉武帝对此毫...
水兵:碧霄一鹤乘风起——程韬光... 作者:水兵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一 一碗水放在那里不动,它自然就是平的——你非要端起来,那就需...
战国七雄之中,魏国疆域面积几乎...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烽火连天,各国间频繁交战,争夺霸权。 在这七雄之中,魏国的疆域面积几乎是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