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 年的冬天,北京某官员书房里,一本蓝色封面的书被扔在角落,封皮上 “海国图志” 四个字蒙了层薄灰 —— 这是魏源刚修订完的百卷本,送过来快半年了,官员连翻都没翻。可同一时间,日本长崎港的一艘商船上,几个日本学者正围着同本书争得面红耳赤,有人甚至愿意用半年俸禄买下一本,就为了连夜抄录。
你可能想不到,这本在清朝 “躺平” 的书,后来竟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 “启蒙教材”。咱们今天就聊聊,《海国图志》为啥在老家不受待见,反倒在日本火得一塌糊涂。
1. 先说说《海国图志》是本啥书?
要讲明白这事,得先知道这本书是怎么来的。1842 年,鸦片战争刚结束,清廷签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举国上下都懵了 —— 向来觉得自己是 “天朝上国”,怎么就打不过 “蛮夷”?
当时有个叫林则徐的官员,早就觉得得搞清楚西方到底啥样,之前在广州禁烟的时候,就派人翻译西方报纸、书籍,编了本《四洲志》,记录了三十多个国家的情况。可后来林则徐被革职流放,他把这些资料都交给了好友魏源,还嘱咐他:“得让国人知道外面的世界,不然以后还得吃亏。”
魏源没辜负这份托付,花了整整五年,把《四洲志》扩编,又加了自己搜集的地图、武器图样,还有怎么应对西方的策略,最后编成了《海国图志》。书里最核心的想法,就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咱们学西方的先进技术,比如造船、造炮,然后用这些技术对付他们,保住自己的国家。
刚开始这本书只有 50 卷,后来魏源又补到 60 卷、100 卷,内容越来越全,连西方的议会制度、工业生产都写进去了。按说这在当时是多新鲜、多有用的书啊,可清廷的反应,却让人跌破眼镜。
2. 清廷为啥把《海国图志》当 “废纸”?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海国图志》在清朝刚出版的时候,别说当官的不重视,普通读书人都觉得这书 “不务正业”。
首先是 “天朝上国” 的老观念在作祟。当时清廷上下,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大多觉得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西方那些国家都是 “茹毛饮血” 的蛮夷,根本没什么可学的。有个叫俞正燮的学者,看了《海国图志》里讲西方的内容,居然说:“洋人连肚脐都没有,是野人变的,他们的技术都是旁门左道,学了会坏了祖宗的规矩。”
还有保守派官员直接跳出来反对。比如有个叫徐继畬的官员,也写了本介绍西方的书《瀛寰志略》,结果被人弹劾说 “推崇夷人,妄议朝政”,连官都差点丢了。《海国图志》因为提了 “师夷长技”,更被骂成 “溃夷夏之防”—— 意思是破坏了中国和蛮夷的界限,是大逆不道。
更实际的是,没人愿意真的去实践书里的想法。当时清廷的财政紧张,而且当官的更在意自己的乌纱帽,谁也不想冒险去搞 “学西方” 的事,万一搞砸了,就是掉脑袋的罪。所以《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数特别少,第一次只印了几百本,之后十几年都没再版,很多读书人都没听过这本书。
3. 日本为啥把《海国图志》当 “宝贝”?
和清廷的冷淡相反,《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简直成了 “救亡图存的圣经”。
这事得从 1853 年说起,当时美国舰队开到日本东京湾,用大炮逼着日本打开国门,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 “黑船事件”。和清廷一样,日本之前也闭关锁国,被打醒后,举国上下都慌了:怎么才能不被西方欺负?
就在这时候,《海国图志》通过长崎港传到了日本。长崎是当时日本唯一允许外国商船停靠的港口,有个叫林复斋的日本学者,第一次看到《海国图志》就拍了大腿:“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书啊!” 他赶紧把书抄下来,送给日本的官员和学者看。
日本人为了看懂《海国图志》,简直下了血本。因为书是中文的,很多日本学者连夜学中文,还把书里的重点翻译成日文,加上自己的注解,编成了《海国图志训译》《海国图志摘要》等小册子。比如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看了《海国图志》里讲的西方武器技术后,专门建了实验室,研究怎么造大炮、轮船;还有横井小楠,根据书里讲的西方制度,提出了日本要 “富国强兵”,甚至影响了后来明治维新的政策。
最夸张的是《海国图志》在日本的销量。从 1854 年到 1856 年,短短两年时间,日本就翻印了 20 多个版本,总共卖了好几万册 —— 要知道当时日本的总人口也就几千万,读书人没那么多,很多商人、工匠都想办法买一本,就算看不懂中文,也想看看里面的地图和武器图。有记载说,当时一本《海国图志》在日本能卖到一两黄金,比在清朝贵了几十倍,还是供不应求。
4. 一本破书,咋能看出两个国家的命运?
现在回头看《海国图志》的遭遇,其实挺让人感慨的 —— 同样一本书,在清朝被冷落,在日本被热捧,背后是两个国家面对世界变化的不同态度。
清廷因为固守 “天朝上国” 的老想法,不愿意承认自己落后,连一本讲西方的书都容不下,结果后来一次次被西方欺负,直到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才慢慢醒过来。而日本因为愿意放下架子,主动学习《海国图志》里的思想,搞起了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就从被欺负的小国,变成了能欺负别人的强国。
这事儿放到现在也有启示。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能固步自封。有时候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刚开始可能不被重视,但只要是有用的,就该主动去了解、去学习。要是像当年的清廷那样,把好东西当 “废纸”,最后只会被时代甩在后面。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要是当年清廷能重视《海国图志》,早点学西方的先进技术,后来的历史会不会不一样?还有,你知道咱们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像《海国图志》这样,在国内没火起来,却在国外发挥大作用的书吗?评论区里聊聊你的想法呗~要是喜欢这类历史故事,也别忘了多关注,咱们以后还能接着唠更多有意思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