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 新华纵横(成品)
迪丽瓦拉
2025-10-06 01:32:59
0

【标题】尕日塘秦刻石的实证与文明解码

【字幕】青藏高原的风吹过扎陵湖畔,一块沉睡了2200多年的石英砂岩刻石被确认为秦代遗存,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由此向西延伸。

【解说】一场关于秦代文明、河源地理与昆仑文化的学术探索就此展开。这块刻石究竟是如何被证实为秦代遗存?它又为何能改写我们对中华文明早期疆域与文化的认知?更令人好奇的是,从“秦都”咸阳到黄河源头,千余里高原绝域,古人究竟如何抵达?

【小标题】初见:冻土中的“意外发现”

【同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2020年7月5日,我们在扎陵湖北岸调查。调查当天的上午,我们第一个先发现的是附近的石棺葬。石棺葬发现以后,我们非常振奋。因为在扎陵湖海拔那么高的地方,甚至已经就是接近无人区了,那地方人迹罕至可以说。能发现这个石棺葬,发现了我们(约)3000年前的一位先祖,青铜时代的先祖。我们对这位无名英雄感到非常尊敬,感觉到他是一个大无畏的高原的探索者。

因为发现这么重大,就迫不及待往前走了。刚走了大概就500米,就发现那个山坡上一个大的(石头)。离湖边很近,离路也很近一个大的、凸的一个大石头。那我们想,这个区域岩画还是比较平常的,很容易发现岩画的。因此,我们想到这个石头上看看有没有岩画,是这么个想法,就很快到了。

到了以后,我实际定睛一看,根本不是岩画,直接上面是文字,刻的字。因为我们最起码知道一些,上面有“皇”字等等一些字,而且是用篆体写的。当时说句实话,头一下就昏了。为啥呢?完全超出我们的认知和认识了。压根都没想到说在河源,黄河的源头扎陵湖这一带,能发现篆书的文字,而且是“皇”开头的。

【解说】岩石上的文字风化严重,部分字体脱落模糊,侯光良教授的团队最初只能判断是古代遗迹,却不敢贸然断代。从唐代文成公主途经到元清两代官员祭河源,历史上的河源探索记载不少,但更早期的痕迹却始终是文献中的空白。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刻石背后那段跨越千年的征途。今天从咸阳出发,沿京藏高速、共玉高速等现代化道路向西,抵达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畔,全程超过1400公里,驾车需十多个小时。可2200年前,这条路线没有平整路面,没有桥梁隧道,要穿越河流谷地、高原荒野,最终抵达海拔约4300米的扎陵湖,空气稀薄、冬季严寒,对人和交通工具都是极致考验。尤其当“车到此”的刻字被辨识出后,一个疑问随之而来——秦代的马车真能踏上这样的高原之路吗?

【同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很多人就提个疑问:怎么会车到那呀?车到青藏高原不可能吧?这是全国网友提出的一个疑问。那么实际上这是完全可行的,我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方面,从秦代的这个制造技术来看,我们从秦始皇的王陵出土的那个兵马车来看,它的车已经达到四驾,就是四匹马拉着秦始皇的专用的车,制造技术非常高。

第二个,(石刻中出现的文字)“五大夫翳”他是有官职的人,而且是皇帝派来的,他还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当时车是一定身份地位的一个象征,因此他坐车到这来,就是从秦人这个角度来说,是完全可行的。

【解说】专家分析,按秦代马车日均20到30公里的行进速度,从咸阳到扎陵湖至少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他们最终将足迹刻在了黄河源头。而这一路的跋涉,也印证了秦代人对“河出昆仑”的认知并非空想。

【同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这相当于把我们对于河源的认识大大推前了,一下子推前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对河源的探索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反映一个民族对科学的向往。那么这也反映出咱们中华民族早在秦代的时候,文明程度相当高了,科学认识相当高了。

从石刻碑文来看,秦始皇派“五大夫”到昆仑山采药,他为什么到昆仑山采药呢?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部地区的认识——他们认为“河出昆仑”。啥意思呢?河(就是)黄河,黄河从昆仑山里面流出。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他就有这个认识——我找到黄河的源头了,我就已经找到昆仑山了。找到昆仑山了,古代人认为这里面就有仙草、仙药,吃了就长生不老,因此他就要到那个地方去找药,因此他这个行动和黄河息息相关。

【小标题】辨真:科技为刻石“验明正身”

【解说】一块刻有秦代文字的刻石出现在高原腹地,难免引发学界争议——如何确定它不是后世仿刻?如何用科学证据替代“专家经验判断”?专家团队用一套“组合拳”式的科技手段,为尕日塘秦刻石的真实性筑起了“铁证”。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超

我认为最可靠的还是应该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去做一些科学鉴定,比如说刻痕分析,比如说里面沉积物的年代判定,比如里边沉积物里的金相分析。

(记者:金相分析?)

金相分析就是对沉积物里残留的金属成分做一下分析,这些我们现在科技手段全都能够做到的。

【解说】国家文物局此次科技鉴定,不仅是对尕日塘秦刻石的单独验证,更开创了国内石刻文物鉴定的新范式——第一次用系统性的科技手段为单块古代石刻“断代验真”。

【字幕】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

经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

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超

国家(文物)局做这个事情,就是说通过这个事,应该是国内第一次用这么多的科学鉴定手段去鉴定一件古代石刻。现在这个是切切实实,真是下了很大功夫,(用)了各种各样的科学鉴定的手段。

【小标题】解码:从昆仑神话到精神原乡

【解说】当刻石的真实性被证实,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开始浮现。为何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执着于“寻找昆仑”?

【同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赵宗福

昆仑是千万年来中国人无法磨灭的一个精神情结,因为这里是他们心目中的原乡,认为中华民族来自于昆仑,那里是真正的精神家园,所以人们在不断地向往着昆仑,追寻着昆仑。

【解说】赵宗福认为,追寻昆仑早已超过地理科学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追寻精神家园的“心灵史”。

【同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赵宗福

科学的考察(结果是)黄河的正源就是现在的巴颜喀拉山北边(北麓)的卡日曲。但我们说的河源,它是一个宽泛的地域概念,同时这一地区在地理上也大致属于昆仑的范围之内,所以历史上的“河源昆仑”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河源也是比较一致的。

地理昆仑和文化的昆仑是一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文化的昆仑更具有超出自然生态的精神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正是传承了千万年的这样的神圣内核,本身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共同精神家园就有着感染力和凝聚力。而在复兴中华文化、筑牢强国建设的新的时代,给传统的昆仑文化还赋予了新的一些文化理念,使它更具有了现代性的意义。

【小标题】回响:一块刻石的文明重量

【解说】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侯光良认为,尕日塘秦刻石用“秦代中央权威+羌人地方知识”的合作模式,印证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渊源。

【同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昆仑文化是民族的一个神话、一个构想,然后这个文化不断被后人实践、努力,都变成现实。所以说昆仑文化有它巨大的内涵,也有巨大的价值。就是我们的先人给我们谋划了巨大的宏伟蓝图,我们这一代去实现。

【解说】2200年前,秦人的车马向西而行,探寻的是河源与仙草;2200年后,各领域专家学者来到黄河源区,探寻的是尕日塘秦刻石的历史真相。而昆仑,这座跨越神话与现实的“圣山”,终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随黄河奔涌向前。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李宗胤

记者:史卫燕、白玛央措、杜笑微、王艳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俄... 9月16日俄乌局势消息,由于前线失利,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宣布解除了乌克兰武装部队第17军司...
原创 张... 【历史长河中的理想之光:刘备南逃的壮烈史诗】 当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卷,那些激荡人心的英雄传奇总...
原创 为... 关于古代中国未能在缅甸建立长期统治的历史考察 记得2022年,我曾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过一篇探讨古代中国...
原创 张... 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动荡时期。当时正值壮年的张飞在谯县驻军时,偶然遇见一位正在城外拾...
原创 帖... 帖木儿东征大明的历史谜团 前言 在历史长河的关键转折点上,统治者的决策往往能决定一个时代的命...
原创 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之时,袁氏兄弟袁术与袁绍的恩怨情仇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权力博弈。作为当时最具实力的两大诸...
原创 道...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迷梦。当英军舰队在东南沿海攻城略地,...
朱元璋早就掌握了胡惟庸的罪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崛起之路堪称传奇。这位出身贫寒的布衣天子,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铁腕手段,最终建立...
原创 张... 1956年4月2日,一个春意盎然的上午,时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副主任的张启龙,肩负着重要使命前往中...
原创 纸... 在中国的俗语里,有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形容古代官员的收入——看...
原创 中... 咱唠石大姐:从德国白领到非洲农场主,40 岁跨界折腾,可惜善良没带 "锋芒"! 各位老少爷们儿、爱...
原创 杨...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她们不仅以绝世容颜闻名于世,更因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动...
原创 为... 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郊外一座名为姚肯的别墅内,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政治暗杀事件...
原创 中...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奉行着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与15世纪后欧洲盛行的重商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原创 他... 岁月的长河奔流不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74个春秋。当我们追忆那段波澜壮阔...
原创 1... 19世纪末的沙俄帝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这个疆域辽阔的欧亚帝国表面繁荣稳定,内部却隐藏着重重危机...
朱元璋去寺庙拜佛,问方丈朕要不... 回望那段尘封的历史长河,皇权柄如同铁铸的马蹄,以雷霆之势横扫九州大地,令天下苍生俯首称臣。在这风云际...
原创 慈... 慈禧口中那颗价值8亿的夜明珠,至今下落成迷,它究竟在谁手上? 慈禧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也躺在成堆的金银...
战国时的奇人鬼谷子,超凡绝尘,... 鬼谷子:先秦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隐世高人 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鬼谷子无疑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位。这位...
原创 他... 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势造英雄的规律屡见不鲜。明末之际,女真部落似乎确实获得了上天的眷顾,在开国领袖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