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尕日塘秦刻石的实证与文明解码
【字幕】青藏高原的风吹过扎陵湖畔,一块沉睡了2200多年的石英砂岩刻石被确认为秦代遗存,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由此向西延伸。
【解说】一场关于秦代文明、河源地理与昆仑文化的学术探索就此展开。这块刻石究竟是如何被证实为秦代遗存?它又为何能改写我们对中华文明早期疆域与文化的认知?更令人好奇的是,从“秦都”咸阳到黄河源头,千余里高原绝域,古人究竟如何抵达?
【小标题】初见:冻土中的“意外发现”
【同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2020年7月5日,我们在扎陵湖北岸调查。调查当天的上午,我们第一个先发现的是附近的石棺葬。石棺葬发现以后,我们非常振奋。因为在扎陵湖海拔那么高的地方,甚至已经就是接近无人区了,那地方人迹罕至可以说。能发现这个石棺葬,发现了我们(约)3000年前的一位先祖,青铜时代的先祖。我们对这位无名英雄感到非常尊敬,感觉到他是一个大无畏的高原的探索者。
因为发现这么重大,就迫不及待往前走了。刚走了大概就500米,就发现那个山坡上一个大的(石头)。离湖边很近,离路也很近一个大的、凸的一个大石头。那我们想,这个区域岩画还是比较平常的,很容易发现岩画的。因此,我们想到这个石头上看看有没有岩画,是这么个想法,就很快到了。
到了以后,我实际定睛一看,根本不是岩画,直接上面是文字,刻的字。因为我们最起码知道一些,上面有“皇”字等等一些字,而且是用篆体写的。当时说句实话,头一下就昏了。为啥呢?完全超出我们的认知和认识了。压根都没想到说在河源,黄河的源头扎陵湖这一带,能发现篆书的文字,而且是“皇”开头的。
【解说】岩石上的文字风化严重,部分字体脱落模糊,侯光良教授的团队最初只能判断是古代遗迹,却不敢贸然断代。从唐代文成公主途经到元清两代官员祭河源,历史上的河源探索记载不少,但更早期的痕迹却始终是文献中的空白。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刻石背后那段跨越千年的征途。今天从咸阳出发,沿京藏高速、共玉高速等现代化道路向西,抵达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畔,全程超过1400公里,驾车需十多个小时。可2200年前,这条路线没有平整路面,没有桥梁隧道,要穿越河流谷地、高原荒野,最终抵达海拔约4300米的扎陵湖,空气稀薄、冬季严寒,对人和交通工具都是极致考验。尤其当“车到此”的刻字被辨识出后,一个疑问随之而来——秦代的马车真能踏上这样的高原之路吗?
【同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很多人就提个疑问:怎么会车到那呀?车到青藏高原不可能吧?这是全国网友提出的一个疑问。那么实际上这是完全可行的,我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方面,从秦代的这个制造技术来看,我们从秦始皇的王陵出土的那个兵马车来看,它的车已经达到四驾,就是四匹马拉着秦始皇的专用的车,制造技术非常高。
第二个,(石刻中出现的文字)“五大夫翳”他是有官职的人,而且是皇帝派来的,他还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当时车是一定身份地位的一个象征,因此他坐车到这来,就是从秦人这个角度来说,是完全可行的。
【解说】专家分析,按秦代马车日均20到30公里的行进速度,从咸阳到扎陵湖至少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他们最终将足迹刻在了黄河源头。而这一路的跋涉,也印证了秦代人对“河出昆仑”的认知并非空想。
【同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这相当于把我们对于河源的认识大大推前了,一下子推前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对河源的探索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反映一个民族对科学的向往。那么这也反映出咱们中华民族早在秦代的时候,文明程度相当高了,科学认识相当高了。
从石刻碑文来看,秦始皇派“五大夫”到昆仑山采药,他为什么到昆仑山采药呢?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部地区的认识——他们认为“河出昆仑”。啥意思呢?河(就是)黄河,黄河从昆仑山里面流出。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他就有这个认识——我找到黄河的源头了,我就已经找到昆仑山了。找到昆仑山了,古代人认为这里面就有仙草、仙药,吃了就长生不老,因此他就要到那个地方去找药,因此他这个行动和黄河息息相关。
【小标题】辨真:科技为刻石“验明正身”
【解说】一块刻有秦代文字的刻石出现在高原腹地,难免引发学界争议——如何确定它不是后世仿刻?如何用科学证据替代“专家经验判断”?专家团队用一套“组合拳”式的科技手段,为尕日塘秦刻石的真实性筑起了“铁证”。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超
我认为最可靠的还是应该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去做一些科学鉴定,比如说刻痕分析,比如说里面沉积物的年代判定,比如里边沉积物里的金相分析。
(记者:金相分析?)
金相分析就是对沉积物里残留的金属成分做一下分析,这些我们现在科技手段全都能够做到的。
【解说】国家文物局此次科技鉴定,不仅是对尕日塘秦刻石的单独验证,更开创了国内石刻文物鉴定的新范式——第一次用系统性的科技手段为单块古代石刻“断代验真”。
【字幕】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
经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
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超
国家(文物)局做这个事情,就是说通过这个事,应该是国内第一次用这么多的科学鉴定手段去鉴定一件古代石刻。现在这个是切切实实,真是下了很大功夫,(用)了各种各样的科学鉴定的手段。
【小标题】解码:从昆仑神话到精神原乡
【解说】当刻石的真实性被证实,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开始浮现。为何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执着于“寻找昆仑”?
【同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赵宗福
昆仑是千万年来中国人无法磨灭的一个精神情结,因为这里是他们心目中的原乡,认为中华民族来自于昆仑,那里是真正的精神家园,所以人们在不断地向往着昆仑,追寻着昆仑。
【解说】赵宗福认为,追寻昆仑早已超过地理科学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追寻精神家园的“心灵史”。
【同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赵宗福
科学的考察(结果是)黄河的正源就是现在的巴颜喀拉山北边(北麓)的卡日曲。但我们说的河源,它是一个宽泛的地域概念,同时这一地区在地理上也大致属于昆仑的范围之内,所以历史上的“河源昆仑”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河源也是比较一致的。
地理昆仑和文化的昆仑是一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文化的昆仑更具有超出自然生态的精神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正是传承了千万年的这样的神圣内核,本身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共同精神家园就有着感染力和凝聚力。而在复兴中华文化、筑牢强国建设的新的时代,给传统的昆仑文化还赋予了新的一些文化理念,使它更具有了现代性的意义。
【小标题】回响:一块刻石的文明重量
【解说】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侯光良认为,尕日塘秦刻石用“秦代中央权威+羌人地方知识”的合作模式,印证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渊源。
【同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昆仑文化是民族的一个神话、一个构想,然后这个文化不断被后人实践、努力,都变成现实。所以说昆仑文化有它巨大的内涵,也有巨大的价值。就是我们的先人给我们谋划了巨大的宏伟蓝图,我们这一代去实现。
【解说】2200年前,秦人的车马向西而行,探寻的是河源与仙草;2200年后,各领域专家学者来到黄河源区,探寻的是尕日塘秦刻石的历史真相。而昆仑,这座跨越神话与现实的“圣山”,终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随黄河奔涌向前。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李宗胤
记者:史卫燕、白玛央措、杜笑微、王艳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