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25日,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正式拉开帷幕。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食堂墙壁上,一张由聂元梓执笔的大字报格外醒目,它以犀利的言辞对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展开了猛烈批判。这张后来被官方媒体冠以《全国第一张大字报》之名的檄文,在极短时间内就通过广播、报纸传遍大江南北。聂元梓因此一夜成名,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风云人物,不仅跻身红卫兵五大头目之列,更是一路高升至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的要职,官阶达到副省级。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这位风云人物背后——她的丈夫吴溉之的传奇人生。作为一位历经沧桑的老革命家,吴溉之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要职。那么,这位革命元老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最终又走过了怎样的人生轨迹呢?
1898年,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爽口乡郊源村的一个小商贩家庭,吴溉之呱呱坠地。少年时代的他在家乡私塾接受了启蒙教育,天资聪颖的他尤其喜爱阅读各类进步书刊。在《新青年》等刊物的影响下,年轻的吴溉之逐渐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开始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常挑灯夜读,在油灯下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思想、新知识,并积极参与当地的反帝反封建活动,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4年,26岁的吴溉之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这一年正值国共两党开启第一次合作的历史性时刻,革命浪潮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怀揣着革命理想的吴溉之,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刘志丹等日后赫赫有名的将领成为同窗。毕业后,他立即投身北伐战争,在枪林弹雨中为大革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让革命事业遭受重创。面对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吴溉之临危不惧,毅然转入贺龙将军的部队。在南昌起义的枪声中,他与战友们一起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受挫后,他辗转来到上海,随后又奉命潜入程潜部队开展秘密兵运工作。1928年,他再次回到上海这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城市,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坚持地下斗争。
1928年金秋时节,党组织派遣吴溉之回到故乡平江领导工农武装斗争。在红五军成立后,他先后担任第三纵队纵队长等重要职务。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他带领部队与敌人周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参与指挥了多次反围剿战斗。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发动群众,他都身先士卒,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吴溉之跟随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胜利抵达陕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先后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锄奸部部长等要职。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他深入部队基层,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军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的号角刚刚吹响,吴溉之就奉命奔赴东北战场。在这片黑土地上,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既要组织生产支援前线,又要培养基层干部,还要领导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他的努力下,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不断巩固,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吴溉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中。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监委常委,他在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中倾注了全部心血。无论是审理重大案件还是完善司法制度,他都秉持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