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两宋交替之际的靖康之变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转折点。在这个动荡年代,金人对赵宋皇室成员大多不屑一顾,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位女性却赢得了金人的敬重——她就是宋钦宗的皇后朱琏。在众多与徽钦二帝一同被俘的后宫嫔妃中,选择以死明志者不在少数,但能够名垂青史的,唯有朱皇后最为后世所铭记。
朱琏皇后,后被南宋朝廷追封为怀仁皇后,出身于显赫的朱氏家族,是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姑祖母。在靖康之难这场国破家亡的浩劫中,这位弱质女流却展现出了令须眉都为之汗颜的刚烈气节。当朱皇后毅然结束自己生命后,连一向傲慢的金太宗都为之动容,破例对这位敌国皇后给予了极高评价:怀清履洁,得一以贞。众醉独醒,不屈其节。并下令永垂轸恤,以示敬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朱皇后在经历了牵羊礼后选择自尽?这个令宋人闻之色变的牵羊礼又暗藏着怎样的羞辱?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回溯北宋灭亡的始末。
当宋徽宗继承大统时,北宋王朝已是积弊丛生。这位在艺术造诣上登峰造极的皇帝,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唯独对治国理政兴趣缺缺。面对金兵南下的铁蹄,贪生怕死的宋徽宗为逃避亡国之责,仓促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即宋钦宗),自己则躲进太上皇的安乐窝,将儿子推向了风口浪尖。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陷汴京,徽钦二帝及数千名宗室成员、朝中重臣尽数被俘,朱皇后亦在其中。在漫长的押解途中,这些昔日养尊处优的皇室贵胄们不仅要忍受饥寒交迫,更要面对金兵肆无忌惮的凌辱。特别是女性俘虏,她们的遭遇更是令人不忍卒闻。
当这批俘虏最终被押解至金国都城时,金人为炫耀武功,特意举行了一场名为牵羊礼的献俘仪式。这个源于游牧民族传统的仪式充满了羞辱意味:俘虏们被迫换上金人服饰,身披羊皮,袒露上身,像待宰的羔羊一般被人用绳索牵引,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宗庙前行礼。对于讲究礼义廉耻的中原士大夫而言,这种当众裸露身体、任人摆布的屈辱,简直比死亡更难以接受。
更令人发指的是,在牵羊礼之后,金人又宣布要将包括朱皇后在内的三百余名女性俘虏送入所谓的洗衣院。这个美其名曰的机构实则是官方设立的妓院,被送入其中的宋朝女子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劳役,更要遭受金人将士的肆意蹂躏。正是在得知这一安排后,朱皇后毅然决定以死明志。
朱皇后的自尽过程充满了悲壮色彩。她先后两次尝试自尽未果,最终抓住机会投水身亡。据记载,她死后,随行人员用手帕覆盖其面容,将其安葬在池塘之畔。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皇后,就这样在异国他乡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壮的一生。
作为深宫妇人,朱琏无法像将士那样驰骋沙场,但她用最决绝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她的壮烈之举甚至感动了敌国君主,金太宗特追封她为靖康郡贞节夫人。反观徽钦二帝,却在金人帐下苟且偷生,分别被金人封为带有侮辱性质的昏德公和重昏侯,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朱皇后以生命诠释的气节,与二帝的懦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正是她能够超越时代、赢得敌我双方敬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