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一谋臣崔浩:算无遗策却难逃文字狱,汉化功臣为何遭夷族之祸?
迪丽瓦拉
2025-10-05 11:32:32
0

一、国祚长久赖于好基础,好基础离不开人

南朝和北朝的第一个朝代都朝气蓬勃,富有进取心。

南朝第一个朝代是刘裕建立的宋,由于得之于东晋,因此刘宋是站在东晋的肩膀上,接收了东晋现成的国土和人口,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拓跋珪建立的魏,后称为北魏。北魏没有刘宋那么好的条件,而是以部落出身,逐步打拼而来,因此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却更加适应群雄争霸的环境,结果就是拓跋氏建立的魏不仅比刘宋国祚长,而且比刘宋强大。

北魏之所以发展迅速,除了拓跋氏几代人励精图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北魏立国初始就打好了基础,这个基础的建立,离不开一个汉人,就是崔浩。

二、从秘书到军中谋主

崔浩是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少年时就喜欢文学,并“博览经史”,还会“玄象阴阳”,对各种学术都有涉猎,还精通义理。精通这么多学派和学术的人,大多都是诸葛亮、管仲之类的谋略家,而且能涉猎这么广的范围,说明其本人的志向不小。

因此,崔浩身上有三国诸葛亮的影子。

天兴中,也就是公元400年左右,拓跋珪刚在平城建“”,崔浩就来到北魏朝廷做官,成为秘书和著作郎。

著作郎是为高门士族之子准备的过渡性职位,实际并没有多少事做。崔浩能做著作郎,说明作为汉族高门士族的清河崔家此时已经被拓跋氏接受。但拓跋氏并没有给崔浩任何的关照,他在高门士族中并没有显得特别突出,还是和其他官宦子弟一样,按部就班上班。

但是在芸芸众多的官宦子弟中,崔浩还是被拓跋珪盯上了。

拓跋珪看上崔浩,是因为他的书法好,拓跋珪常将崔浩带在身边,为他处理文字。

经常在拓跋珪身边的崔浩,有了显示他与众不同的机会。

拓跋珪雄才大略,魄力十足,敢于亲率2万军破后燕8万精锐,因此本人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威严,对待属下们非常严格,稍有过错就要加罪,这让他的属下们心理压力非常大,经常想着如何逃离拓跋珪的视线。只有崔浩恭恭敬敬,勤勉不怠,还常常陪在拓跋珪身边加班,终日不回家。

时间一长,拓跋珪终于感觉到了崔浩这方面的与众不同,破天荒赐给他御粥。之所以说是破天荒,因为拓跋珪从来不给秘书这样的待遇。

拓跋珪死后,拓跋嗣即位,即明元帝。拓跋嗣喜欢阴阳术,也就是占卜算卦之类,这正好又是崔浩曾经所学。崔浩常常给拓跋嗣讲解这方面的内容。拓跋嗣让崔2k.yev8.com浩担任博士祭酒,这是一个学者的职位,说明此时在拓跋嗣心里,崔浩是个有大学问的大文人学者。慢慢地,拓跋嗣和崔浩的相处,发现崔浩的阴阳术很灵,他所预测的事情经常应验,这让拓跋嗣对崔浩又高看一等,觉得让他预测普通事太屈才,就让他参与预测军国大事。

拓跋嗣让崔浩参与军国大事,说明他已经把崔浩当做了亲信并让他进入了核心权力圈。

事实证明,崔浩对政治确实有相当的敏感和远见。

有一次后宫发现一只兔子,拓跋嗣就问门官怎么会有兔子进来,门官自然不承认兔子从他的管辖地进来。拓跋嗣是个性格温和的皇帝,他不逼问门官,反而相信了门官,就问崔浩这是什么预兆。崔浩也是好人,他不说门官失责,而是说邻国将要进献嫔妃,是好兆头,果然,第二年后秦姚兴把自己的女儿献来了。

神瑞二年,即公元415年的秋天,全国收成不好,主管历法的太史令等人对拓跋嗣说,从天象看,应该迁都邺城,可以保证北魏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

迁都是一个战略决策,是不可能通过看天象和算阴阳来决策的。这次,精通阴阳的崔浩对拓跋嗣的规劝就不是以阴阳和天象入手了,而是切切实实的战略建议。

崔浩认为,国家今年迁都,可能会解决饥荒问题,可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北魏的主体是游牧生活的鲜卑民族,他们的财产就是在广袤的草原上数不清的牛羊牲畜,如果往南迁,就会失去放牧之地,引发人民的大量不满,而且鲜卑南下会引起水土不服,使得鲜卑人强悍的身体变得虚弱,这样就容易引来北方强敌3l.yev8.com的轻视和打击。而且国家迁都邺城,对平城和塞外草原就形成了远水难救近火之势,现在的京城平城处于非常好的战略位置,不仅对北方可以很快应对,就是对南方,也随时可以轻骑南下,南人搞不清我们鲜卑军队的数量,他们只能对我们望尘震服。至于当下的饥荒问题,相比迁都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到明年秋天来临,自然就解决了。

拓跋嗣内心本来不太赞成迁都,只是想不出很多道理,听崔浩一说,觉得说到他心里了。但是拓跋嗣是个负责人的人,他回去又一想,如果我们现在积蓄的粮食等不到明年秋天,或者明年秋天粮食还是怎么办,他又专门派人来问崔浩。

崔浩回答来人说:“可以将饥民分散到各州去就食,如果明年秋天粮食还是歉收,可以再想办法,但是绝不可以迁都。”

于是,北魏开始实施将饥民迁往内地冀州、兖州等富裕州县的政策,而第二年粮食果然大丰收。

崔浩既懂阴阳又懂政治军事战略,让他在拓跋嗣身边如鱼得水。

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进行了灭后秦的北伐,他的北伐路线有很大一部分都处在北魏的边境,甚至占领了一部分属于北魏的黄河南岸城市。在刘裕北伐的过程中,有东晋降将向拓跋嗣献计,趁着刘裕大军北上之际,截断他的退路,可以不战而胜。

拓跋嗣认为此计很好,但是他还是要听听崔浩的意见。崔浩认为刘裕灭后秦是摧枯拉朽,这样的胜利之是无法阻挡的。借着这次机会,崔浩又向拓跋嗣陈述了他对4m.yev8.com天下英雄的看法,认为大夏的赫连勃勃,柔然国主,后秦国主等人都不在话下,天下英雄唯有道武帝拓跋珪一人。崔浩将和拓跋嗣的谈话演变成了一出“煮酒论英雄”,让拓跋嗣大喜,赐给崔浩御酒和珍贵的精盐。

此后,拓跋嗣拜崔浩为相州刺史,加左光禄大夫,随军为谋主。

此时的崔浩在拓跋嗣一朝,已经参与了文武两方面的军机要事。

三、位极人臣,人生巅峰

正因为对崔浩的信任和重视,拓跋嗣临死前交给儿子拓跋焘的六位辅政大臣中,只崔浩一人是汉臣,其他五位都是鲜卑贵族。

拓跋焘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太武帝,他对崔浩也非常信任,经常向崔浩请教。大约公元426年,进爵崔浩为东郡公,拜太常卿。崔浩进入三公行列,行使宰相之事。

拓跋焘用崔浩之计,也是屡试不爽,打大夏的赫连昌,群臣都反对,只崔浩赞成,结果将赫连昌打得大败。

拓跋焘时代,面临北柔然和南刘宋两大强敌,在先北伐柔然还是先打刘宋的问题上,北魏群臣认为该南下攻刘宋,反对北伐柔然,连拓跋焘的乳5n.yev8.com母窦太后都反对北伐。只有崔浩认为应该北伐柔然。于是,群臣推举赫连昌的太史张渊和崔浩辩论。张渊曾经是前秦王苻坚的手下,当初力阻苻坚南征,苻坚没有听劝而导致了南征失败。张渊和崔浩两人辩论的结果,以张渊哑口无言,惭赧而不能对而告结束。

拓跋焘听从了崔浩的建议进行北伐。结果,北魏军势如破竹,大获全胜,而在拓跋焘北伐柔然期间,南方刘宋果真如崔浩所料,并没有大的动作。

这一仗的成功,让拓跋焘对崔浩更加高看,不仅拓跋焘本人常常去崔浩府上串门,更允许崔浩进出自己的卧室,并给崔浩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拓跋焘还对各位尚书说:“凡是军国大计,你们决定不了的,先咨询崔浩,然后再行动。”

不久,崔浩又被拓跋焘加封为司徒,位极人臣。

公元439年,拓跋焘准备讨伐北凉,崔浩是积极赞成者,可是又遭到以弘农王拓跋奚斤为首的三十余人反对,认为北凉地贫人穷,又没有水草,拿下这个地方没有好处,还白白损失人马。经常出使6o.yev8.com北凉的尚书李顺更是引经据典,论证北凉的贫瘠,说北凉的城池百里范围内,赤地无草,因此无法提供给军马草料,也就根本无法作战。

李顺经常出使北凉,得了北凉王沮渠牧犍不少钱财,因此极力阻止拓跋焘伐北凉。崔浩对李顺的情况调查得很清楚,但是他先说道理,他认为北凉的水草一定很丰盛,因为汉书地理志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若无水草,何以畜牧?而且汉人在凉州建立郡县,一定不可能没有水草。之后,崔浩才点出李顺接受北凉王钱财的事实。

崔浩的这番演讲,先是就事论事,之后再谈人的问题,让在场人们心服口服。

后来拓跋焘亲征讨伐北凉,在北凉都城姑臧(今武威)城下,果然发现水草丰盛,是天然的好牧场,于是对崔浩之才更加钦佩。

这时的崔浩,受到拓跋焘极其的信任,走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四、可惜可叹的结局

有才华有韬略的崔浩在太武帝拓跋焘时代走到了他人生的巅峰,他飘飘然了,不仅恃才傲物,而且开始了专制朝权,俨然成了北魏的权臣。

而权臣的下场都很惨。

崔浩的权力甚至大过了太子拓跋晃。崔浩推荐来自冀、定、相、幽、并州等五州约几十个士人,这些士人从来没有为政经验,崔浩却让他7p.yev8.com们直接担任郡守。崔浩的做法受到太子拓跋晃的反对,拓跋晃认为应该提拔那些有为政经验的人做郡守,新人应该先从“郎吏”做起。可是,最终还是崔浩赢了。

这一场崔浩和太子之争,让很多人隐隐看到了崔浩的不妙结局。

崔浩本人就是个政治家,而且精通历史,即了解经史,又通阴阳,此时居然敢和太子争权,而且还是以他不合理的人事安排战胜了太子合理的人事安排,说明崔浩已经被权力冲昏头脑了。

公元450年4月,拓跋焘让崔浩监秘书事,即负责秘书监的工作,这个部门负责著书立说,对提升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北魏文明非常重要。拓跋焘交给了崔浩一项任务,即修撰北魏《国史》。

崔浩位极人臣,权势熏天,身边也就有了一批拍马者。秘书监的著作令史闵湛、标就是两个拍马之徒。崔浩给《易经》,《论语》,《诗》,《书》做注。闵湛、郗标两人就上8q.yev8.com书拓跋焘,说东汉以来给经书做注最为有名的马融、郑玄、王肃、贾逵等经学家,都不如崔浩精微,建议收天下所有的经书让崔浩,然后让天下人学习。

闵湛、标的马屁,让以儒者自居的崔浩非常受用,他也向拓跋焘表扬两人,说两人有著述之才。

对经书做注,无论做得好与坏,其实都还只限于文学范畴,不涉及政治,也就不会掀起风浪,可是闵湛、郗标为了拍马,不惜向崔浩出了一个大大的馊主意。

闵湛、标想不出更迎合崔浩的办法,竟然提出要崔浩将修撰的北魏《国史》刻在石头上,以显示自己写的《国史》是尊重北魏事实。

受命和崔浩一同共同修撰《国史》的高允听说后,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标两人也就是为拍马屁动动嘴皮,可是崔浩一门却要引来万世之祸了。”

结果,崔浩果真采用了闵湛、郗标二人的建议,将北魏鲜卑先祖们做过的所有事情都罗列详尽,刻在石碑上,并将石碑排列路两旁。这让鲜卑人非常愤怒,纷纷跑9r.yev8.com到拓跋焘处申述,认为崔浩有意宣扬鲜卑人的丑事。于是,拓跋焘大怒,命令诛杀崔浩。公元450年6月,受崔浩牵连,清河崔氏一门无论远近都被诛杀,与崔氏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大族也一同被灭族。崔浩负责的秘书监部门中,秘书郎吏以下128人,全部被诛杀。

崔浩之死,无辜牵扯如此多的人,固然暴露出游牧民族文化上的野蛮和落后,可是,崔浩之死,根本还是他本人的原因。

对崔浩的结局,中书侍郎高允看得很明白。高允本人也在被斩之列,而且他也一心求死,只是被太子拓跋晃死保才获救,他认为崔浩的责任在于“以私欲没其廉洁,爱憎蔽其公直”。

此时的崔浩,已经缺少了廉洁和公正。一个位极人臣的人缺乏这两点,也确实非国家之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复旦史学百年︱三度任教复旦大学... 为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一百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推出“复旦史学百年”专栏,刊载关于谭其骧...
原创 悄... 宣传艺术:从高调到克制的战略演变 宣传作为一门影响民心的艺术,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
原创 祖... 郑和下西洋: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与血脉相连的传奇 在世界历史的宏大画卷中,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古代...
原创 他...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内忧外患交织。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一位出身满洲贵族的军事将领...
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周朝79... 孔子曾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生动展现了孔子对周代礼乐文明的由衷赞叹...
许都夜惊,一纸诏书逼杀董承,曹...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建安五年的许都深夜, 一道藏于衣带的密诏悄然送出...
原创 汉...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三月,面对天下兵寇不息的局面,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
原创 悲... 在北宋开国名将中,曹彬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他被史书称为“北宋第一良将”,一生战功赫赫,灭后蜀、平南...
原创 东... 自古以来,中国南方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被世人赞誉为鱼米之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充沛的雨水、温润的...
刘邦为何放弃撤换太子?商山四皓... 刘邦为何最终放弃废立太子?商山四皓的突然现身,是否真能证明刘盈的根基已经稳固? 第一章:隐士现世 汉...
原创 杨... 在中国近代史上,解放战争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较量中,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虽然最初...
原创 李... 贞观四年(630年)寒冬时节,大唐军神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铁骑,如神兵天降般突袭东突厥可汗牙帐。当时东突...
原创 一... 每当人们提起古代皇陵,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坐落在风水宝地的宏伟建筑。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在选择...
原创 中... 从历史渊源来看,朝鲜半岛曾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鲜半岛深...
原创 高... 曹操:一代枭雄的崛起与曹魏政权的兴衰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雄主。他凭借过人的...
原创 三...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47岁还在村口看狗打架,54岁就带领同村的老光棍们问鼎天下。 刘邦从小吏成...
原创 努... 标题:多尔衮的抉择:一位摄政王的远见与清朝的百年基业 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某些人物的抉择往往成为改...
原创 姬... 《周族崛起与姬昌的剪商战略:从岐山立国到三分天下》 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至岐山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原创 吕... 吕不韦与李斯:大秦王朝的两位奠基者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与李斯都是与大秦王朝的建立密不可分的重量级...
原创 死... 以下是按照要求改写的文本,字数超过400字,增加了细节描述并保持了原文语义: 拉姆赞·卡德罗夫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