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5年,清廷面临西北边疆的严重军事危机,为稳定局势,朝廷特别任命时年65岁高龄老将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命其火速赶赴新疆督办军务。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将军毅然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率领麾下6万精锐湘军,在肃州(今酒泉)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后,竟令人动容地抬棺西征,以示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令人惊叹的是,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左宗棠就成功收复新疆全境,彻底消灭了阿古柏侵略势力,使这片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那么,这位老将军究竟是如何创造这一军事奇迹的呢?让我们深入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左宗棠率领的这支军队绝非普通的冷兵器部队,而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近代化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清军的水平与西方列强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优于沙俄军队。以重机枪为例,清军装备的加特林十管机枪每分钟射速可达200-600发子弹,而俄军直到1877年俄土战争时才得以装备同类武器。此外,清军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开花炮弹和普鲁士制造的后膛炮,这些先进武器让阿古柏军队和沙俄侵略者都感到震惊。
在战前准备阶段,左宗棠对军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全面升级。他亲自督办采购了26000支德国制造的M1871型毛瑟步枪,以及其他先进的单兵和部队装备。这些精良的武器为清军提供了强大的火力保障。但正如古语所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深知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他一方面要确保军饷的充足,另一方面要保证粮草供应,这对维持军队士气和战斗力至关重要。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晚清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胡雪岩分三次向外国银行借款总计1375万两白银。加上清廷的其他地方借款,共为西征筹措了近2000万两军费(前期)。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左宗棠在整个西征期间的总花费接近4500万两白银,其中3600万两主要用于发放军饷和后勤保障。可以说,如果没有胡雪岩等支持者的鼎力相助,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很可能会被推迟甚至搁置。
在后勤保障方面,左宗棠还创造性地发明了商业运粮法。他组织人员就近从沙俄采购粮食数千万担,同时组织军队开展屯垦生产,一举解决了困扰远征军的粮食供应问题,确保了数万大军的持续战斗力。
反观阿古柏军队,虽然表面上得到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但实际上是一支缺乏凝聚力的乌合之众。其核心力量主要由浩罕人组成,总兵力约3.6万人,配备80门大炮和1万战斗力低下的支援部队。尽管拥有数量可观的炮兵,但由于训练水平极其低下,这些火炮在实战中几乎发挥不了作用。其单兵武器更是五花八门,犹如现代的万国牌军火展览。阿古柏军队最主要的单兵武器仍是老式火绳枪,其次是击发枪(如恩菲尔德线膛击发枪约8000支)和连发枪(英国造约4000支),燧发枪数量较少。
虽然阿古柏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沙俄和清军,但在土耳其军事教官的训练下,其战斗力仍强于其他中亚汗国的军队。然而,由于军中大量士兵是被强征入伍的,随时可能出现逃亡或向清军投降的情况,这成为阿古柏军队内部的一颗定时炸弹。特别是在军事素养方面,根本无法与左宗棠麾下的精锐清军相提并论。加之阿古柏在新疆实行高压统治不得人心,左宗棠采取剿抚兼施的灵活策略,很快就瓦解了阿古柏叛军的抵抗意志。
左宗棠还巧妙地利用了沙俄和英国之间的矛盾。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的进军路线,在充分筹措军饷、调集精兵的同时,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在沙俄和英国来得及干预新疆事务之前,就以雷霆之势消灭了阿古柏势力,牢牢掌握了新疆的军政主动权。
从本质上说,阿古柏反动军事集团不过是沙俄横扫中亚时产生的一群军事难民。当时由于西北边疆局势混乱,清廷一时难以抽调足够兵力应对,才让阿古柏得以浑水摸鱼,险些夺走中国六分之一的陆地领土。幸而有左宗棠这样忠心耿耿的老将,以及他身边一群坚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新疆最终得以重归祖国版图。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新疆的街头,品尝着香喷喷的馕和烤肉,欣赏着天山壮丽的雪峰,驰骋在那拉提广袤的草原上时,怎能不感念左宗棠和当年那些浴血奋战的清军将士?正是他们的英勇牺牲和卓越贡献,才保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让后世子孙得以继续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