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皇太极建立八旗汉军制度以来,汉军旗中逐渐形成了一批显赫的世家大族,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包括佟佳氏、李氏以及归降后金的三顺王等家族。然而,若要论及哪一家族最为显贵、传承最为久远,那么范文程家族若谦称第二,恐怕无人敢居第一。
从爵位等级来看,范文程仅获封一等子爵,与李永芳的二等伯爵、佟养性家族的一等公爵(该家族最显赫的一支后来被抬入满洲旗),以及那些获封异姓王的家族相比,确实存在显著差距,几乎不可同日而语。但若从家族延续性和后代仕途发展来考量,范氏家族则展现出明显优势。自顺治朝起直至嘉庆年间,范氏子孙无论才能高低,入仕之初皆位列二品高官。更令人称奇的是,即便范氏后裔犯下严重过失,历代皇帝都会念及范文程、范承谟父子的功绩而网开一面。
作为开国功臣的范文程,其家族世代居住辽东。当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抚顺后,范文程与其弟选择归顺后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范文程从未在明朝为官,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贰臣或汉奸。在天命年间,范文程并未受到努尔哈赤的特别重用,直到皇太极继位后,这位能文能武的奇才才开始崭露头角。根据史料记载,范文程不仅精通文墨,更在多次与明军的交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获授游击世职,并被编入汉军镶黄旗。整个皇太极时期,范文程始终被视为第一智囊,所有军国大事,皇太极必先征求他的意见。
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及亲政后的顺治帝对范文程更为倚重,给予其极高礼遇,特加少保兼太子太师衔。晚年多病的范文程甚至得到顺治帝亲自调制药饵的殊荣,又因其形貌欣伟,皇帝还命人为其特制衣冠。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病逝,康熙帝不仅派钦差前往皇太极陵寝告祭,还亲自撰写祭文,御书元辅高风匾额,赐谥文肃。作为臣子,范文程可谓功成名就,一生侍奉四代帝王均获极高评价,更为子孙后代挣得世袭罔替的一等子爵。
范文程育有六子:承荫、承谟、承勋、承斌、承烈、承祚,其中承荫、承烈、承祚三人早逝,史料记载较少。次子范承谟于顺治九年(1652年)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这位本可依靠父荫入仕的官二代,却偏偏在科举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在清初八旗贵族中实属罕见。范承谟作为顺治、康熙两朝重点培养的对象,仕途顺遂,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任福建总督。然而时运不济,恰逢三藩之乱爆发,作为勋臣之后的范承谟宁死不屈,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被耿精忠杀害。康熙帝闻讯后亲自出迎其灵柩,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三年后耿精忠伏诛,范承谟之子范时崇割其肉祭奠亡父。范承谟的壮烈殉节赢得了康熙帝的极高敬意,后来的雍正、乾隆二帝谈及此事时,也无不范家赞誉有加。
三子范承勋是康熙朝著名的封疆大吏,历任广西巡抚、江南江西总督、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要职。在担任云贵总督期间入京觐见时,恰逢康熙帝谒陵。时值严冬,远道而来的范承勋未备御寒衣物,康熙帝亲赐貂褂,并动情地说:汝父兄皆先朝旧臣,汝兄又尽忠殉节,朕见汝便想起汝兄,必当更加怜惜。不见汝已八年,不想须发竟已如此斑白。范承勋才干出众,勇于任事,与其兄范承谟共同巩固了范氏家族的政治根基,为第三代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范承谟殉国后,其弟范承斌承袭一等子爵位。范承斌为官中规中矩,无功无过,官至侍郎,去世较早。范家第三代达到鼎盛时期,范承谟独子范时崇虽能力平平,却凭借祖荫历任辽阳知州、广东巡抚、闽浙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范承勋之子范时铎同样才干有限,雍正初年任马兰镇总兵,四年后升任两江总督。范时铎与雍正宠臣李卫、田文镜屡生龃龉,任内又屡出差错,遭到朝臣弹劾。以铁腕著称的雍正帝却对范家格外开恩,仅下旨申斥:范氏为大僚者,惟时铎及其从弟时捷,勋臣后裔,渐至零落,朕心不忍,所以委曲成全之者至矣。本应革职问斩的范时铎不仅被宽恕,不久后更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镶黄旗汉军都统。后来虽因案发被革职,但很快又官复原职,直至乾隆六年(1741年)病逝。
范承斌之子范时捷承袭一等子爵,初任陕西、宁夏总兵,后官至陕甘提督。因其与年羹尧交好而遭雍正猜忌。在雍正朝,与年羹尧有牵连者多无善终,但范时捷再获特赦,仅被调任东陵散秩大臣,后改任古北口提督。范文程孙辈中,范时绶历任湖南、湖北巡抚,左都御史;范时纪任职工部、礼部侍郎。曾孙辈中,范宜恒官至户部尚书,范宜清历任工部、吏部侍郎。
纵观范氏家族发展史,从崇德年间直至嘉庆朝,其子孙世代显贵,入仕皆为二品以上高官。即便道光朝后家道渐衰,族中仍不乏朝廷重臣。这正是史家公认八旗汉军世家中,范氏家族当居首位的重要原因。这个家族绵延二百余年的辉煌,不仅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更成为研究清代汉军旗人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