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可其孙子为何说:梁家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迪丽瓦拉
2025-10-05 04:35:03
0

1995年,在央视的一档访谈节目中,一位年轻的女主持人带着崇敬与好奇,向梁启超的孙子梁从诫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问题:

梁先生,作为名门之后,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家的家风?

特别是您的祖父梁启超先生,他究竟有什么独特的育儿之道,能够培养出如此杰出的子女?

要知道,一门三院士'这样的成就,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啊!

梁从诫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其实,我们梁家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主持人瞬间愣住了,她不禁怀疑自己的耳朵——眼前这位出身显赫的学者,是在故作谦虚吗?要知道,梁启超家族可是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香门第之一啊!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传奇家族的辉煌成就:

梁启超,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思想巨匠,不仅将西方先进思想引入中国,更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学识渊博,贯通中西,那篇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的豪迈宣言,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

在子女教育方面,梁启超同样成就斐然。他育有九位子女,个个才华横溢,其中更培养出了三位院士:建筑学泰斗梁思成、考古学权威梁思永、以及航天控制专家梁思礼。而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则是著名的环保专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在外人眼中,这个家族无疑是令人艳羡的精英世家,每个成员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那么,为何梁从诫会说出三代都是失败者这样令人费解的话呢?

让我们先从祖父梁启超说起:

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领导人之一,梁启超曾满怀热血地推动这场改革运动。然而这场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激烈较量,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宣告失败。1898年,25岁的梁启超孤身一人从天津港乘船逃亡日本,内心仍沉浸在变法失败的巨大痛苦中。梁从诫后来回忆说,那时的祖父除了满腔热血,一无所有。

与选择以死明志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不同,梁启超和老师康有为选择了流亡海外。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但平心而论,即便当时他选择留下就义,也无力改变变法失败的结局。

1912年,历经14年流亡生涯的梁启超终于重返北京。此时清朝已经覆灭,昔日的通缉令早已成为废纸。他重新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然而军阀混战的乱世中,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巨大鸿沟。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曾经的改革先锋,后来竟被胡适等新派学者视为保守派。梁从诫曾感慨:直到祖父去世,他眼中的中国,依然不是他理想中的模样。

再看父亲梁思成的人生轨迹:

1928年,28岁的梁思成获得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25岁的林徽因则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毕业。在回国前夕,他们遵照梁启超的建议,先赴欧洲各国考察古建筑。这次为期数月的考察之旅,不仅让他们深入研究了欧洲建筑艺术,更明确了未来的学术方向。

回国后,这对学者伉俪全身心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他们走遍北京、山西、河北、云南等地,测绘了大量唐代、辽代、宋代的古建筑遗存,并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建筑史著作《中国建筑史》。

然而到了50年代,在城市建设的新浪潮中,梁思成夫妇坚决反对拆除古建筑的主张使他们被贴上了守旧派的标签。梁思成耿直的性格使他在表达观点时常常言辞激烈,结果可想而知。1958年,当看到北京古城墙被拆除时,梁思成趴在残垣断壁上痛哭失声,反复呼喊着:50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与此同时,建筑界的创新派也对梁思成提出了批评,认为他对古建筑的过分推崇限制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尽管如今梁思成被尊为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但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确实充满了无奈与遗憾。梁从诫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在中年之后,先后失去了健康、爱妻林徽因,以及治学的锐气。

最后来看梁从诫自己的人生选择:

从诫这个名字蕴含着父辈的殷切期望——遵从李诫之意。李诫是北宋著名建筑学家,其著作《营造法式》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界的圣经。梁思成夫妇希望儿子能继承衣钵,将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事业发扬光大。

然而命运却开了个玩笑。1950年,梁从诫以2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失之交臂。而时任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并未给儿子任何特殊照顾。有趣的是,这反而让梁从诫暗自庆幸——原来林徽因在复核考卷时,发现儿子在试卷上写道: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虽然震惊,但她最终尊重了儿子的选择,梁从诫如愿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人生的转折出现在他接触环保事业之后。目睹各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梁从诫毅然投身环保事业。1994年,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荒地上开办教师培训班,从教育入手提升环保意识。他常说:这个国家是我们的,总得有人来打扫。

但这条道路充满艰辛。梁从诫耿直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不少人。在海南考察时,他曾当着领导的面展示捡拾的垃圾;在企业演讲时,他直言不讳地批评过度开发。和祖父、父亲一样,他常常感到孤独与不被理解。

梁从诫曾多次感慨:我们梁家三代人都是失败者。最大的悲哀是,我们面对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在他看来:

祖父梁启超为救国图强而壮志未酬;

父亲梁思成为保护古建筑而徒劳无功;

自己为环保事业奔走呼号却收效甚微。

三代人的关注点从国家命运到城市建筑,再到环境保护,视野似乎在不断缩小。

但梁从诫也说,尽管屡遭挫折,三代人始终在坚持。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如他所说:在屡战屡败之后,我们愿意屡败屡战!

这或许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品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心系家国的情怀始终是这个家族最珍贵的家风。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来看,梁家三代人绝非失败者,而是始终坚守理想的时代灯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祖国和人民最真挚的热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张学良:一位传奇爱国将领的财富人生与遗产抉择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传奇之...
原创 同... 在中国古代名将的璀璨星河中,李世民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军事统帅。他不仅在战略布局上展现出过人的智慧,...
原创 如... 孙策的崛起与陨落:一代江东霸主的传奇人生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的一...
原创 为... 美国霸权体系的兴衰历程:从全球主导到多极化格局的转变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
康熙一生最大的敌人:号称半人半...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能与秦始皇、汉武帝比肩的帝王屈指可数,而清圣祖康熙皇帝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
原创 一... 说起唐朝的贞观之治,有几个名字是绕不开的,比如魏征的直言敢谏,再比如杜如晦的善于决断。而在这些人里,...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
明朝的时候,掌印和秉笔太监都是... 在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的精彩演绎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政治现象引起了观众的广泛讨论——嘉靖皇帝长期...
原创 非... 在非洲,一个马赛男人可以娶十个老婆。 但他必须亲手杀死一头狮子才有资格结婚,且他们的结婚彩礼不是...
原创 日... 1904年至1905年间爆发的日俄战争,堪称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最为惨烈的一场军事对抗。这场...
原创 魏... 在您开始深入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不仅能够方便您参与后续的讨论与分享,更能...
原创 看... 张辽与关羽在三国时期都是赫赫有名的将领,但为何张辽的历史地位远不及关羽?这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首...
寻找威廉·泰勒——铭记一张照片... 沈宗桃捐赠的老照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一封从上海寄往湖南芷江的挂号信,装着一张泛黄的历...
原创 朱... 元末明初之际,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朱元璋与刘伯温这对君臣组合谱写了一曲流传千...
原创 成... 成吉思汗的智慧:草原补给法如何让蒙古大军战无不胜,而日军模仿却酿成惨剧 草原上的铁骑如狂风般席卷...
原创 为... 中国古代战争规模变迁:从全民皆兵到职业军队的演进 一、战争规模的显著变化 对中国古代军事史有所涉猎的...
原创 他... 南宋的忠烈遗臣:张世杰的传奇人生 在浩瀚的南宋历史画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
原创 清...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深宫大院中,太监这一特殊存在始终是历史学者们津津乐道的研究课题。他们既是皇帝身边...
原创 日... 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承认,卢沟桥事变“本不该发生”。 日本的败局,从这个错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 冈...
原创 为... 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北伐的壮举犹如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以其非凡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照亮了三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