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承认,卢沟桥事变“本不该发生”。
日本的败局,从这个错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
冈村宁次出身旧士族家庭,明治时代的日本精英教育把他送进陆军士官学校。
毕业后一路升迁,参与过清朝末年战事,后来又在满洲、台湾、朝鲜都有驻防经历。
他不是政治家,不是经济策士,而是彻头彻尾的军人。
1920年代,日本逐步对中国东北展开渗透。奉天、吉林、黑龙江,各地都有日本顾问活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关东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
冈村在此阶段曾短暂调任参谋,负责战区后勤、战术汇报,亲历中国北方局势的剧烈变化。
进入1930年代,日本国内右翼情绪高涨,军部与政府关系紧张,军队对外政策逐步脱离文官体系。
冈村在1936年担任支那驻屯军高级参谋,随后直接参与了北支作战的规划。
他深知中国地形广袤,人口众多,长期抗战极难应对。
上峰命令难违,军部激进派声音愈来愈大,华北局势日趋紧张。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爆发枪声。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冲突迅速扩大。
冈村当时正是指挥层的一员。他清楚局势已失控,却也无力叫停。
部队调动开始,装甲车从天津出发,炮兵部队集结北平南郊,战线拉长,冲突升级。
冈村在之后的回忆录中写道:“塘沽协定之后,本应停止对华北的进一步操作”,还提到“卢沟桥事变是突发事件,结果决定了全面战争之路”。
他的语气并不激烈,却透露出迟来的清醒。
战争一旦开始,就不由个人控制。
更何况军部内部本就意见分裂,东京的内阁还未决定如何应对,前线部队已经炮火连天。
当年,中国内部虽政局混乱,北方防军反应迅速,迅速布防,不仅没被一击即溃,反而顽强坚守。
日军原以为半月可定京津,没想到从此陷入漫长拉锯。
冈村曾给部下下过命令:“尽量快速解决,不要扩大范围。”但这样的命令,在兵锋所指之下毫无意义。
全面战争的齿轮已经转动。
这场事变,本来只是军事摩擦,却成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引爆点。
对日本来说,这不是光荣的出师,而是战略上的灾难开局。
卢沟桥事变后,冈村宁次被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正式成为中国北线战场的最高指挥之一。
他面对的,不再是局部冲突,而是一场几乎没有退路的全面对抗。
战线从北平一路拉到保定、石家庄,再向南接近郑州。
日本原先估计三个月可以逼迫国民政府投降,结果前线天天打,后方天天要兵要粮。
士兵疲惫,装备老化,后勤吃紧,前线频繁出现“疲兵误战”。
冈村曾在战后口述中反复提到一点:“国民政府的战意远超我方预估。”
他没想到中国军队能在极其不利条件下守住阵地,更没想到后方的民众支援如此坚定。
中日战争从未如日本所想那般“速战速决”。
相反,每一次推进都伴随着严重消耗。
特别是淞沪会战之后,日军调动大量主力,却迟迟拿不下上海。
战线拉长至南京,再往西则进入山区、河网地带,机械化优势大打折扣。
冈村宁次并非没有军事头脑。
他判断过,南方作战对日本而言成本极高,若深入则势必被拖入泥潭。
可问题就在于,日本当时没有第二条路。
军部已绑上战车,政界已无法抽身,整个国家被战争推着往前走。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对中国的轻视,是战略最大的败笔。”
日本国内一开始根本不认为中国能撑太久。
报纸上大肆渲染“帝国军力无人能敌”,高层也不愿承认战事失控。
冈村逐步发现,真正打败日本的,并不只是中国军队,还有整个中国社会的抗争意志。
农民种粮给八路军,工厂昼夜赶工支援前线,学生募捐组建救护队,城市百姓主动迁移保产业。
抗战不是靠一个政府,是靠一整个国家。
这一点,在冈村后来的判断中反复出现。
他意识到,中国并非“散沙”,而是一旦受压就会迅速集结起来的强硬对手。
战争后期,美国物资不断涌入,苏联也对东北方向施加压力。
日本的战线越拉越长,兵力分配出现空档,战术反应变慢。
冈村一边还在画战图,一边要面对士气崩溃、补给不足、交通受限的问题。
他在华中推行“清乡”,企图分离民众与抗日武装,效果极差,反而激起更多反抗。
晚年提及这一切时,他的口吻没有胜者姿态。
回忆录中没有喊口号,没有夸战功,只有一页页调度命令、一句句迟来的警觉。
卢沟桥事变的那一枪,只是引子。
真正击穿日本战争机器的,是它自己的错判、傲慢与战略迷思。
冈村宁次晚年写过一本回忆录。不是给世人谢罪,也不是表功。他像个老军人,翻着战地图,一条一条记调令,顺带说几句感想。
在关于卢沟桥事变那章,他写道:“塘沽协定之后,就应停止积极对外政策。”
还补了一句,“卢沟桥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话没说得激烈,意思很明白。
当年如果军部冷静一点,不去逼宛平城,事情也许不会那样发展。
他回忆里提到,战前参谋本部对中国的判断是“国内不稳,中央无能,战意不足”,所以才敢那么快动手。
可事发后,北平战线没崩,天津战线也没乱。
中国军队并没有按照他们设想的那样“望风而逃”。
他写道:“从前线报告看,中国部队有备,地方民众配合良好,中央调兵迅速。”这一句,是对当年判断失误的侧面承认。
冈村还分析了军政不统一问题。
他说,军令系统和文官体系一直脱节,战场需要一个命令,东京却三天改一次主意。
政界讲和,军方打仗,部队前进时没有统一目标。既要打出胜利,又怕国际舆论,前线指挥官只得“边打边等命令”。
他后来被调去华中,接手清乡行动。战术上看得明白,政治上却越来越迷茫。
华北抗日武装藏在民间,他命令部队逐村清理。
表面看是“安定秩序”,其实根本压不住。
他在战后说:“政策模糊,敌我界线不明,是造成民众反感的根源。”
冈村并没有写太多情绪化的语言。
他不是反战分子,也没有高调忏悔,只是用一个参谋的口气,说着当年的判断、执行和反应。
这些话,不等于道歉,从一个曾经的总司令口中说出,意义已经足够。
战争不是靠一次胜利就能赢。日本当时兵强马壮,装备先进,士气高涨,看上去没问题。但战略方向错了,再强也没用。
冈村宁次在战争初期就提过:“别打太深。”意思是别往内陆推进太快,消耗大,效果低。
但没人听,军部天天叫嚣“速战速决”,朝野上下都以为中国撑不过三个月。
结果一打就是八年。
战争初期,日本打得确实快。从卢沟桥到南京,只用了半年多。
再往西走,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太原、武汉、长沙,哪一个城市不是苦战几月?哪一次推进不是代价巨大?再
后来,美军飞虎队开始参战,苏联在东北压境,南洋战场也陷入泥沼。
日本开始顾不过来。弹药不够,兵员不够,粮食不够,战线一天天拉长,补给一天天困难。
冈村在1944年接手华中战场。他知道已经没胜算。
他一边整军备战,一边拖延节奏,他清楚,再打下去就是死路。
战败那年,他在南京投降,神情冷漠,他不是痛哭,也没有挣扎,只是站在那里,把军刀交出去。
有人说他清醒,有人说他冷血。无论如何,那一刻,日本的失败已经注定。
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付出的代价太大,伤亡惨重,城市破败,社会动荡。
这个胜利靠的不是奇迹,是一寸一寸地咬牙挺住。
冈村晚年翻起战史,说卢沟桥事变本不该发生,他没说自己错了,也没为当年负责,只是他已经不再狡辩。
有些人死不认账,还在狡辩说“历史有争议”。
可无论怎么改书本,改不了档案,也改不了受害者的记忆。
冈村那句“当初不该动手”,看似平淡,其实就是承认——日本败局,从头就注定。
中国赢了这场仗,不是因为别人手软,是因为自己足够坚强。
参考资料:
《冈村宁次:“卢沟桥事变”一开始就是个错!》·中华军事·2021‑07‑07
《最后的鬼子——头号战犯冈村宁次何以逃脱了惩罚?》·北京日报客户端·2017‑02‑21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被无罪开释内幕(图)》·CCTV·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