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本鬼子为何会败?冈村宁次晚年反省:卢沟桥事变就不应该发生
迪丽瓦拉
2025-10-05 07:03:25
0

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承认,卢沟桥事变“本不该发生”。

日本的败局,从这个错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

冈村宁次,战争里走出来的人

冈村宁次出身旧士族家庭,明治时代的日本精英教育把他送进陆军士官学校。

毕业后一路升迁,参与过清朝末年战事,后来又在满洲、台湾、朝鲜都有驻防经历。

他不是政治家,不是经济策士,而是彻头彻尾的军人。

1920年代,日本逐步对中国东北展开渗透。奉天、吉林、黑龙江,各地都有日本顾问活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关东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

冈村在此阶段曾短暂调任参谋,负责战区后勤、战术汇报,亲历中国北方局势的剧烈变化。

进入1930年代,日本国内右翼情绪高涨,军部与政府关系紧张,军队对外政策逐步脱离文官体系。

冈村在1936年担任支那驻屯军高级参谋,随后直接参与了北支作战的规划。

他深知中国地形广袤,人口众多,长期抗战极难应对。

上峰命令难违,军部激进派声音愈来愈大,华北局势日趋紧张。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爆发枪声。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冲突迅速扩大。

冈村当时正是指挥层的一员。他清楚局势已失控,却也无力叫停。

部队调动开始,装甲车从天津出发,炮兵部队集结北平南郊,战线拉长,冲突升级。

冈村在之后的回忆录中写道:“塘沽协定之后,本应停止对华北的进一步操作”,还提到“卢沟桥事变是突发事件,结果决定了全面战争之路”。

他的语气并不激烈,却透露出迟来的清醒。

战争一旦开始,就不由个人控制。

更何况军部内部本就意见分裂,东京的内阁还未决定如何应对,前线部队已经炮火连天。

当年,中国内部虽政局混乱,北方防军反应迅速,迅速布防,不仅没被一击即溃,反而顽强坚守。

日军原以为半月可定京津,没想到从此陷入漫长拉锯。

冈村曾给部下下过命令:“尽量快速解决,不要扩大范围。”但这样的命令,在兵锋所指之下毫无意义。

全面战争的齿轮已经转动。

这场事变,本来只是军事摩擦,却成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引爆点。

对日本来说,这不是光荣的出师,而是战略上的灾难开局。

那一枪之后,日本越走越偏

卢沟桥事变后,冈村宁次被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正式成为中国北线战场的最高指挥之一。

他面对的,不再是局部冲突,而是一场几乎没有退路的全面对抗。

战线从北平一路拉到保定、石家庄,再向南接近郑州。

日本原先估计三个月可以逼迫国民政府投降,结果前线天天打,后方天天要兵要粮。

士兵疲惫,装备老化,后勤吃紧,前线频繁出现“疲兵误战”。

冈村曾在战后口述中反复提到一点:“国民政府的战意远超我方预估。”

他没想到中国军队能在极其不利条件下守住阵地,更没想到后方的民众支援如此坚定。

中日战争从未如日本所想那般“速战速决”。

相反,每一次推进都伴随着严重消耗。

特别是淞沪会战之后,日军调动大量主力,却迟迟拿不下上海。

战线拉长至南京,再往西则进入山区、河网地带,机械化优势大打折扣。

冈村宁次并非没有军事头脑。

他判断过,南方作战对日本而言成本极高,若深入则势必被拖入泥潭。

可问题就在于,日本当时没有第二条路。

军部已绑上战车,政界已无法抽身,整个国家被战争推着往前走。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对中国的轻视,是战略最大的败笔。”

日本国内一开始根本不认为中国能撑太久。

报纸上大肆渲染“帝国军力无人能敌”,高层也不愿承认战事失控。

冈村逐步发现,真正打败日本的,并不只是中国军队,还有整个中国社会的抗争意志。

农民种粮给八路军,工厂昼夜赶工支援前线,学生募捐组建救护队,城市百姓主动迁移保产业。

抗战不是靠一个政府,是靠一整个国家。

这一点,在冈村后来的判断中反复出现。

他意识到,中国并非“散沙”,而是一旦受压就会迅速集结起来的强硬对手。

战争后期,美国物资不断涌入,苏联也对东北方向施加压力。

日本的战线越拉越长,兵力分配出现空档,战术反应变慢。

冈村一边还在画战图,一边要面对士气崩溃、补给不足、交通受限的问题。

他在华中推行“清乡”,企图分离民众与抗日武装,效果极差,反而激起更多反抗。

晚年提及这一切时,他的口吻没有胜者姿态。

回忆录中没有喊口号,没有夸战功,只有一页页调度命令、一句句迟来的警觉。

卢沟桥事变的那一枪,只是引子。

真正击穿日本战争机器的,是它自己的错判、傲慢与战略迷思。

回忆录里的迟钝反省

冈村宁次晚年写过一本回忆录。不是给世人谢罪,也不是表功。他像个老军人,翻着战地图,一条一条记调令,顺带说几句感想。

在关于卢沟桥事变那章,他写道:“塘沽协定之后,就应停止积极对外政策。”

还补了一句,“卢沟桥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话没说得激烈,意思很明白。

当年如果军部冷静一点,不去逼宛平城,事情也许不会那样发展。

他回忆里提到,战前参谋本部对中国的判断是“国内不稳,中央无能,战意不足”,所以才敢那么快动手。

可事发后,北平战线没崩,天津战线也没乱。

中国军队并没有按照他们设想的那样“望风而逃”。

他写道:“从前线报告看,中国部队有备,地方民众配合良好,中央调兵迅速。”这一句,是对当年判断失误的侧面承认。

冈村还分析了军政不统一问题。

他说,军令系统和文官体系一直脱节,战场需要一个命令,东京却三天改一次主意。

政界讲和,军方打仗,部队前进时没有统一目标。既要打出胜利,又怕国际舆论,前线指挥官只得“边打边等命令”。

他后来被调去华中,接手清乡行动。战术上看得明白,政治上却越来越迷茫。

华北抗日武装藏在民间,他命令部队逐村清理。

表面看是“安定秩序”,其实根本压不住。

他在战后说:“政策模糊,敌我界线不明,是造成民众反感的根源。”

冈村并没有写太多情绪化的语言。

他不是反战分子,也没有高调忏悔,只是用一个参谋的口气,说着当年的判断、执行和反应。

这些话,不等于道歉,从一个曾经的总司令口中说出,意义已经足够。

日本败局,从卢沟桥那一刻开始

战争不是靠一次胜利就能赢。日本当时兵强马壮,装备先进,士气高涨,看上去没问题。但战略方向错了,再强也没用。

冈村宁次在战争初期就提过:“别打太深。”意思是别往内陆推进太快,消耗大,效果低。

但没人听,军部天天叫嚣“速战速决”,朝野上下都以为中国撑不过三个月。

结果一打就是八年。

战争初期,日本打得确实快。从卢沟桥到南京,只用了半年多。

再往西走,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太原、武汉、长沙,哪一个城市不是苦战几月?哪一次推进不是代价巨大?再

后来,美军飞虎队开始参战,苏联在东北压境,南洋战场也陷入泥沼。

日本开始顾不过来。弹药不够,兵员不够,粮食不够,战线一天天拉长,补给一天天困难。

冈村在1944年接手华中战场。他知道已经没胜算。

他一边整军备战,一边拖延节奏,他清楚,再打下去就是死路。

战败那年,他在南京投降,神情冷漠,他不是痛哭,也没有挣扎,只是站在那里,把军刀交出去。

有人说他清醒,有人说他冷血。无论如何,那一刻,日本的失败已经注定。

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付出的代价太大,伤亡惨重,城市破败,社会动荡。

这个胜利靠的不是奇迹,是一寸一寸地咬牙挺住。

冈村晚年翻起战史,说卢沟桥事变本不该发生,他没说自己错了,也没为当年负责,只是他已经不再狡辩。

有些人死不认账,还在狡辩说“历史有争议”。

可无论怎么改书本,改不了档案,也改不了受害者的记忆。

冈村那句“当初不该动手”,看似平淡,其实就是承认——日本败局,从头就注定。

中国赢了这场仗,不是因为别人手软,是因为自己足够坚强。

参考资料:
《冈村宁次:“卢沟桥事变”一开始就是个错!》·中华军事·2021‑07‑07
《最后的鬼子——头号战犯冈村宁次何以逃脱了惩罚?》·北京日报客户端·2017‑02‑21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被无罪开释内幕(图)》·CCTV·2007‑12‑11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高... 高平陵之变:曹爽的生死抉择与历史回响 公元249年正月,魏国都城洛阳笼罩在冬日的肃杀之中。正始十年...
三国演义曹操有几兄弟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及历史背景中,曹操的兄弟情况需结合正史与文学创作综合分析,其核心结论如下: ...
原创 古... 201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在开罗正式签署了《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
历史上最滑稽的事:从别的王朝口...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总有一些人热衷于用正统这个标尺来衡量王朝的合法性,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愚昧的历...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 公元227年,三国鼎立时期最为精彩的军事博弈在阳平关上演。当时曹魏大将军司马懿亲率十余万精锐之师,浩...
诸葛亮数次北伐,在一地暗暗留下... 诸葛亮北伐期间暗中布防的隐秘往事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中,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其军事部署往往暗藏深...
秦始皇两件超前的发明,一件领先... 改写后的文章(约1200字): 在持续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研究人员不断揭开上古文明的神秘面纱。那...
原创 他...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东吴的存在感似乎最为薄弱。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它常常扮演着配角的角...
原创 死... 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复杂的评价。人们常常用残暴二字来形容他,这并非没有缘由...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 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由团结出版社...
原创 “... 在众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经典桥段:梳着油亮中分头、戴着圆框墨镜、身着黑色香...
原创 神... 公元1131年,蒙古帝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召开军事会议,正式宣...
原创 她...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中,垂帘听政这个词汇往往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晚清时期那位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然...
原创 秦... 岳飞:忠魂千古的悲壮史诗 前言 在北宋末年的动荡岁月里,河南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诞生了一位注定不平凡的...
原创 如... 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虽已散去多年,但战争的阴影却从未真正离开过人类的心头。在那个工业化浪潮汹涌、列强争...
原创 人... 三国风云中的政治联姻:刘备与孙尚香无嗣之谜探析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蜀汉开国君主刘备以其仁德之名和...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为何一病十二... 玄武门之变后,曾经叱咤沙场的开国名将秦琼为何突然一病不起,这场怪病竟缠绵折磨了他整整十二载春秋?是多...
庞德能击败老年关羽,若遇到老年... 襄樊之战:庞德力克关羽的深层分析 在三国历史的襄樊之战中,庞德成功击败了年迈的关羽,这一战果令天...
原创 他... 《命运逆转:从无地王之子到欧洲君主的崛起》 第一章:遗留下的重担 1216年10月的一个清晨,英...
原创 他... 北宋时期有一位被后世尊称为神算子的传奇人物,他就是著名理学家邵雍。这位奇人不仅精通天文地理,更以其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