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在开罗正式签署了《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这标志着中埃两国在考古领域的深度合作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由两国顶尖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随即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团队首次在埃及境内开展系统性考古发掘工作,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神秘古埃及文明的珍贵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作不仅获得了埃及政府的高度重视,还得到了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的全力支持,充分体现了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互信与协作。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围绕古埃及历史的真实性与断代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各种质疑与辩护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中国考古团队的介入具有特殊意义。参与该项目的中国学者均来自国内顶尖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享有盛誉,其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由这些专家得出的考古结论,无疑为这场学术争论提供了更为客观可靠的研究依据。
联合考古项目选址于上埃及尼罗河畔的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该遗址距离开罗约670公里,地处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带,与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相距甚远。据史料记载,这座神庙的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是研究古埃及宗教文化的重要遗址。考古现场的地形复杂,周边散落着大量建筑残骸,显示出这里曾经是古埃及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
根据主流西方史学观点,孟图神庙始建于公元前1391年至前1355年间,相当于中国商朝中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考古队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并未提及通过碳十四测年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遗址年代进行验证的具体数据。这暗示着目前采用的断代结论很可能直接沿用了西方考古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更令人担忧的是,该遗址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遭到英法考古队的掠夺性发掘,他们采用粗暴的挖掘方式严重破坏了遗址的地层关系,导致现在考古现场呈现出明显的混乱状态,这给中国考古队通过地层学方法进行精确断代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关于孟图神庙是否真如西方学界所言拥有3300多年历史的疑问就显得尤为关键。尽管在现有断代框架下开展工作,中国考古队仍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发现,这些发现正在悄然改变人们对古埃及文明的传统认知。
其中一位参与项目的中国学者养成了记录考古日记的习惯,并将部分内容发布在个人博客上。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为我们揭开了考古工作背后的诸多细节。目前网络上仍可找到部分日记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首个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孟图神庙考古日记》进行查阅。这些日记中披露的两项关键发现尤其值得关注:其一为我们重新认识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全新视角,其二则透露出一些耐人寻味的政治文化信号。
关于孟图神庙的考古发现,日记中明确指出一个重要事实:虽然神庙的始建年代被认定为公元前14世纪,但现存的建筑遗迹实际上经历了长达1500年的持续扩建和修缮。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看到的神庙主体结构,很可能是在相当于中国东汉时期才最终定型的。更关键的是,考古证据显示最早期的神庙规模极其有限,与后期宏伟的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发展模式与中国长城的演变历程颇为相似——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经秦代大规模扩建,后世各朝不断修缮,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明代砖石结构。
如果将孟图神庙的所有遗存都简单归为3300年前的建筑,自然会让人对古埃及文明的发达程度产生惊叹。但若按照实际年代序列进行客观分析,就会发现其发展轨迹与世界其他地区古代文明的生产力水平基本吻合。这就好比将明长城误认为秦长城,自然会引发对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过度解读。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在神庙第四小神殿区出土的青铜奥西里斯雕像。经考证,这尊铜像制作于埃及第三十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80-前362年),相当于中国战国中期。奥西里斯作为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掌管冥界、农业和生命轮回,其雕像本应体现古埃及最高的工艺水平。然而出土的这尊供品雕像却工艺粗糙,无论是造型的精美度还是铸造的精细程度,都远逊于同期中国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更无法与西方博物馆收藏的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埃及文物相提并论。这一发现为我们客观评估古埃及金属冶炼技术的真实水平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由此引发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果孟图神庙的主体建筑实际上是经过1500年不断改建的产物,那么埃及其他著名遗址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年代错位现象?从生产力发展规律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当大。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传统古埃及历史叙事中经常出现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符的奇迹。
在考古工作背后,还隐藏着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根据考古日记记载,由于受到中埃双方协议的限制,许多重要发现和细节无法公开发表。虽然这位学者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并上传网络,但因未事先与埃方充分沟通(可能是条款规定不够明确所致),导致埃及方面提出强烈抗议,最终不得不删除大量内容。这引发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考古发现确凿无疑,为何埃及当局要阻止真相的公布?
更令人费解的是,西方主流媒体对这次中埃联合考古几乎保持沉默。这种反常现象或许暗示着中国考古队的发现与西方构建的古埃及历史叙事存在出入。以孟图神庙为例,确认其主体建筑实为后世多次改建的结果,就直接动摇了古埃及文明在3000多年前就达到惊人高度的传统观点。这对依赖神秘古埃及形象吸引游客的埃及旅游业,以及维护西方中心史观的学术体系都构成了挑战。
试想,如果中国考古队的发现完全符合西方叙事,埃及当局和西方媒体还会如此反应吗?显然不会。因此,各方的异常反应本身就在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中国考古成果正在颠覆某些既定的历史认知。
综合来看,埃及地区确实存在古代文明,但关于其年代跨度和发展水平的传统叙事需要重新审视。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年代错位——将后世建筑误认为早期遗存,从而夸大了上古时期的文明成就。此外,西方博物馆收藏的某些古埃及文物也存在疑点,比如那些号称在海中浸泡数千年却毫无侵蚀痕迹的文物,明显违背自然规律。
归根结底,古埃及文明或许并不像宣传的那般神秘莫测。只要严格遵循考古学规范,建立准确的年代序列,避免时空错位,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我们就能还原出一个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古埃及文明演进历程。这样的研究虽然可能让古埃及祛魅,但却是对历史真相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