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经典桥段:梳着油亮中分头、戴着圆框墨镜、身着黑色香云纱褂子的汉奸,满脸谄媚地对抗日志士说道:皇军金票大大滴有!这句台词表面意思直白易懂,无非是向人炫耀日军财力雄厚,投靠他们就能获得丰厚回报。但细究起来,这个所谓的金票究竟是何物?其实际价值又有多高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金票指的是日本在1929年金本位制时期发行的日元纸币,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首先,日元在中国并未大规模流通,普通百姓根本接触不到;其次,若真是指金本位时期的日元,为何这个称呼在1937年后仍在沿用?显然,金票并非指普通的日元纸币。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侵华,但在金融战线上却显得准备不足。仓促之下,日军竟直接将本国日元投放到中国占领区作为流通货币。这种做法的弊端很快显现:日元发行量是基于日本国内经济规模设计的,投放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后,就像将一勺盐倒入一缸水,迅速贬值。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领导下的金融团队,凭借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出色的国际汇兑能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结果日元对法币的汇率从最初的60:100迅速跌至1:1,贬值幅度高达40%。
面对这一困境,日军不得不改弦更张,在沦陷区发行军用手票。这种军票既无发行准备金,也不与任何本位货币挂钩,完全依靠日军的武力作为信用担保。虽然凭借刺刀的威慑力,军票得以在沦陷区强制流通,但其功能极为有限:既不能兑换外汇,也无法兑换法币,只能在占领区内使用。直到汪伪政府成立后发行中储券,日军的金融体系才稍具规模,但此时距离日本战败已为时不远。
既然军票和中储券都不是金票,而日元在沦陷区流通时间又极为短暂,那么金票这个称谓必定另有渊源。事实上,这个称呼要追溯到抗战前日本在华的金融布局。
20世纪初,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三行鼎立金融体系:日本银行承担央行职能,日本兴业银行专司实业投资,横滨正金银行则负责外汇业务。其中只有横滨正金银行设有中国分支机构,发行可兑换的银元券。此外,日本还在其殖民地设立了朝鲜银行和台湾银行,分别负责对中国东北和华东地区的金融渗透。
由于上海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强大竞争力,台湾银行在华东地区发展受阻。而朝鲜银行却在东北地区大获成功,其业务量占比超过六成,深受当地百姓信任。该行发行的纸币采用独特的虚金本位制——虽不以黄金为直接准备,但可兑换实行金本位制的日元。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起,东北民众就将朝鲜银行券亲切地称为金票,这个称呼后来传遍大江南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整合东北金融,成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满洲国圆统一币制。但朝鲜银行凭借金票在东北深厚的群众基础拒绝退出市场。这种由朝鲜银行发行的纸币,其信用度远超当时流通的羌帖、官帖等货币,实际上已成为东北地区的硬通货。面对这一局面,日本占领当局在1936年颁布《满洲兴业银行法》,于次年将朝鲜银行东北分支机构与另两家日资银行合并,组建满洲兴业银行,最终完成了对东北金融体系的全面控制。
由此可见,抗战剧中汉奸口中的金票,实际上指的是20世纪20-30年代朝鲜银行在中国东北地区发行的纸币。这种被称为金票的银行券,因其稳定的兑换价值和广泛的接受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事实上的主流货币,其影响力甚至延续到了抗战时期,成为日军利诱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筹码。这段鲜为人知的金融历史,不仅揭示了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一个侧面,也为我们理解抗战时期的货币战争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