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民军第六军团的兴衰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时期。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面对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势,朝鲜人民军迅速进行扩编。第六军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50年7月在平壤郊外正式组建。这支新成立的部队很快就被投入前线作战,在临津江、汉城等战役中表现顽强,特别是在1951年春季防御作战中,第六军团下属的第12师在铁原地区成功阻击美军第1骑兵师进攻达两周之久,为部队赢得了铁原之虎的称号。在战争最艰难的1950年底,第六军团曾一度撤退到中国东北的安东(今丹东)地区进行休整,期间不仅接受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术训练,还获得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1951年3月重返战场的第六军团被部署在东部战线,负责守卫金刚山至元山一带的防线。1953年7月停战后,第六军团被调往咸镜北道驻防,这个与吉林省接壤的边境地区地形险峻,冬季气温常降至零下30度。作为边防主力,第六军团不仅要负责长达200多公里的边境巡逻任务,还要维护清津、罗先等地的海岸防御工事。由于远离平壤等经济中心,当地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官兵们经常要在严寒中执行任务。
1991年苏联解体后,朝鲜失去了最重要的外援来源,经济形势急转直下。1991年12月,最后一批苏联援助物资运抵罗津港后,朝鲜国内开始出现粮食短缺。1994年7月8日金日成逝世后,金正日接掌大权,但此时朝鲜已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1995-1998年的苦难行军时期,咸镜北道等边境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普通士兵每日口粮一度减少到不足300克玉米。面对生存危机,朝鲜当局被迫允许军队开展边境贸易以自给自足。第六军团利用其驻守中朝边境的便利条件,通过罗先特别市等口岸出口铁矿石、木材等资源,换取粮食和日用品。最初这种贸易确实缓解了部队的给养困难,但长期运作后逐渐失控。负责贸易的军官们掌握了大量资金,开始中饱私囊。据后来披露的资料显示,仅1994年一年,第六军团就有价值约1200万美元的贸易收入被挪用。这些腐败行为导致部队内部形成利益集团,为日后的叛乱埋下隐患。
第六军团下辖第12、32、35三个步兵师以及炮兵旅、坦克团等支援部队,总兵力约3.8万人,主要装备T-55坦克、122毫米榴弹炮等苏制武器。1995年初,随着饥荒加剧,边境逃亡事件激增,第六军团防区每月报告的非法越境案件超过200起。部队内部对中央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许多军官抱怨平壤拿走了大部分贸易收益却不顾边防部队死活。更严重的是,军团情报处与韩国情报机构建立了秘密联系。1995年3月,韩国国家情报院解密文件显示,第六军团副参谋长曾通过中国延边的中间人向韩方传递情报,要求提供食品和药品援助作为交换。朝鲜国家安全部很快截获了这些通讯记录,军团长金永春在3月25日向平壤提交了紧急报告,这成为事件转折点。
1995年4月11日凌晨,平壤派出的第525特种作战旅突然包围了设在清津的第六军团司令部。行动中缴获的文件显示,叛乱分子计划在4月15日金日成诞辰纪念日当天发动兵变。被捕的军团政委李镇淑供认,他们已挪用800多万美元贸易资金用于购买武器,并策反了第32师主力。韩国方面确实有所准备,当时在江原道前线部署了第3海军陆战旅,承诺为叛变军官提供政治庇护。但平壤的突袭行动打乱了所有计划,参与密谋的487名军官在72小时内全部落网。
随后的整肃持续了两年之久,第六军团番号被撤销,改编为第九军团。原部队12万名官兵全部接受政治审查,其中412名营级以上军官被公开处决,包括3名师长和15名团级指挥员。唯一幸免的金永春后来晋升为人民军总参谋长。这次事件促使朝鲜在1997年颁布《军队经商禁令》,严格限制部队的经营活动。咸镜北道的边境管控也大幅加强,增设了30多个检查站。为巩固边防,平壤从首都调遣精锐的第108机械化师驻防罗先地区。
从历史维度看,第六军团事件折射出后冷战时期朝鲜面临的困境。这支曾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最终因经济崩溃而走向叛变。事件后金正日推行先军政治,将军队规模从120万裁减至90万,同时强化政治军官制度。新组建的第九军团虽然继续驻守原防区,但所有主官都换成了平壤派去的亲信。韩国统一部的档案显示,这次事件使朝韩关系倒退了五年,直到2000年才实现首脑会谈。如今在清津市的军事博物馆里,关于第六军团的展品只剩下几面残破的战旗,无声诉说着这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