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充满硝烟与血泪的抗日战争岁月中,涌现出一位被誉为东方战神的传奇将领。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侵略军,他屡次创造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这位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将领,就是后来被授予美国自由勋章的国民党陆军上将薛岳将军。
1896年12月27日,薛岳出生于广东韶关一个书香门第。当时正值甲午战败后的第二年,山河破碎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国。他的父亲薛仰贤是一位崇尚民族气节的读书人,为儿子取名仰岳,既表达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也寄托了对儿子报效国家的期望。少年薛岳在私塾读书时,常常听先生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这在他心中埋下了爱国报国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他不再满足于仅仅仰慕岳飞,而是立志要成为当代的岳飞,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单字岳。 1907年,11岁的薛岳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1914年,他进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深造,经过两年严格训练后毕业。1918年,22岁的薛岳毅然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军,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1921年,表现出色的薛岳被任命为机枪连营长,负责护送孙中山先生及其夫人宋庆龄返回广州。在陈炯明叛变期间,他率领部队与叛军激战十余小时,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成功保卫了革命领袖的安全。1924年,蒋介石率军讨伐陈炯明时,薛岳被任命为第一师少将副官兼参谋长。次年因战功卓著晋升副师长,在第二次东征中,他指挥部队连战连捷,获得蒋介石的高度赞赏。 然而,真正让薛岳名垂青史的是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当时日军虎视眈眈,蒋介石基于实力对比判断,主张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令长沙守军遇敌即撤。但薛岳力排众议,在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长沙乃华中重镇,若轻易放弃,不仅百姓遭殃,更会动摇抗战根基。即便胜算渺茫,也要誓死捍卫!他连夜起草《保卫长沙作战计划》,详细分析了敌我态势,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防御策略。 战前动员时,薛岳在军营中举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誓师大会。他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面对数万将士庄严宣告:上峰有令,但我薛岳决心与长沙共存亡!今日不强求诸位同赴生死,愿走者发给路费,愿留者随我杀敌!话音未落,全场将士齐声高呼誓死追随将军!、与长沙共存亡!的呐喊声震天动地,没有一人选择离开。 薛岳的对手是臭名昭著的日军将领冈村宁次。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犯,不仅是三光政策的制定者,更是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他参加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曾长期在华从事间谍活动,甚至担任过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军事顾问。在攻占武汉后,冈村宁次亲率10万精锐之师,配备100余架战机,对长沙志在必得。 面对强敌,薛岳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昼夜奔走,多方筹措,最终集结了30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兵力。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天炉战法——将长沙周边地区划分为若干作战区域,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八字方针。战役初期,薛岳故意示弱,命令部队边打边撤,诱使日军长驱直入。当敌军战线拉长、补给困难时,他立即指挥部队从侧翼包抄,在长沙城下给予日军毁灭性打击。这场持续月余的会战,最终以日军伤亡3万余人、仓皇败退告终,创造了抗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