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圆明园的历史渊源,必须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爱新觉罗·玄烨,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康熙大帝的君主,于1654年降生于紫禁城,在8岁稚龄便继承大统,14岁开始亲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61年统治。他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在位期间不仅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还成功抵御了沙俄的侵略,为清朝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在京城西郊的玉泉山一带,为皇四子胤禛精心挑选了一处风水宝地。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康熙帝亲自为这座新建的园林题写了圆明园的匾额。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圆明二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圆象征着君子的中庸之道,明则寓意着智者的通达睿智,这既是对胤禛的期许,也赋予了这座园林独特的精神内涵。
选址于此并非偶然。玉泉山以泉水清澈甘甜闻名,四周丘陵起伏,林木葱郁,夏季凉爽宜人,是避暑的绝佳去处。园内最初的设计以自然景观为主,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垂柳依依,亭台点缀其间,整体风格简约而不失雅致。当时康熙帝主要居住在附近的畅春园,而圆明园则成为他晚年最钟爱的休憩之所。
1722年康熙驾崩后,胤禛继位为雍正帝。这位1678年出生的帝王以勤政严明著称,即位次年(1723年)就着手扩建圆明园。他不仅从东北围场运来上等木材,还从江南征调能工巧匠。到雍正七年(1729年),正大光明殿等主要建筑相继落成,园内殿宇巍峨,湖光潋滟,曲桥回廊错落有致。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帝经常在此批阅奏章、召见大臣,使圆明园逐渐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1735年雍正帝驾崩,其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这位1711年出生的皇帝酷爱艺术,尤其钟情江南园林。他即位后立即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改造,1736年命人仿照苏州狮子林、杭州西湖等江南名胜,在园内精心营造了四十处景观,如曲院风荷蓬岛瑶台等,每个景点的命名都充满诗情画意。
1744年,圆明园主体工程竣工,占地达350公顷。此后乾隆帝又陆续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形成圆明三园的格局。长春园内的西洋楼景区尤为特别,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喷泉造型生动,水声淙淙,充满异域风情。园内收藏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从温润的玉器到精美的书画,无不彰显着皇家的奢华。
这座集汉式宫殿、江南园林和西洋建筑于一体的皇家园林,成为清朝鼎盛时期的象征。外国使节来访时无不叹为观止,誉之为万园之园。据记载,仅长春园喷泉管道的维修就耗资十万两白银,足见清廷对其重视程度。
然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侵略者闯入圆明园,开始了疯狂的劫掠。英军士兵砸毁玉器、撕毁书画;法军则将成车的瓷器运往天津。据估算,园内上百万件文物被洗劫一空。更令人痛心的是,英军司令额尔金(1811年生)竟下令焚毁园林。10月18日燃起的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这座艺术瑰宝化为灰烬。
值得庆幸的是,在浩劫前夕,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1830年生)用相机记录下了圆明园最后的容颜。他于10月5日拍摄的12张照片中,西洋楼景区的水法喷泉、精美石雕都清晰可见。这些珍贵影像在2020年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重现,最终以高价成交,引发全球关注。
清廷曾多次尝试修复圆明园。1865年,年幼的同治帝(1871年生)下旨重修,但因国库空虚被迫中止。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入侵,园内仅存的建筑材料也被掠夺殆尽。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将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辟为遗址公园。如今游客可以看到残存的石柱和经过清淤的湖泊,但昔日盛景已不复存在。
据圆明园学会统计,约100万件文物散落海外,包括《女史箴图》、乾隆玉玺等珍品。2020年照片公开展出时,遗址公园参观人数创下新高。2021年一尊兽首回归祖国,但更多文物仍流落异乡。2025年,遗址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新增的历史解说牌和3D复原技术,让世人得以一窥这座万园之园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