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广大地区相继迎来解放的曙光。然而,在新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的过程中,各地普遍面临干部严重短缺的困境。为充实地方政权建设,中央决定从野战军中抽调大批优秀指战员转业到地方工作。这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军事干部,带着丰富的革命经验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以第二野战军第18军为例,在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率部解放四川后,这片广袤的土地急需大量熟悉军事工作的干部来接管地方政权。根据西南局指示,18军党委研究决定抽调部分优秀干部转业。军长张国华被任命为四川省公署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职务),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即将在地方建设中大展拳脚;而政委谭冠三则被提名为自贡市市委书记,准备在工业城市的管理岗位上施展才华。
值得注意的是,军队高级干部转业到地方后的职务安排与现今有很大不同。当时一个军的军政主官转业后,通常只能担任省部级副职或地市级正职。比如进驻贵州的第5兵团,政委苏振华出任贵州省委书记,司令员杨勇则担任省政府主席。这种安排既考虑到干部的实际能力,也体现了当时特殊时期的人事调配特点。
就在这批干部即将赴任之际,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刘邓首长紧急下达命令:所有准备转业的干部立即归建,部队要做好进军西藏的作战准备。此时全国除西藏外已基本解放,但西藏的解放进程刻不容缓。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彻底改变了18军的命运轨迹。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当时驻防西康的第63军似乎更适合执行入藏任务。但刘邓首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不派63军入藏。这一决策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一方面,入藏任务异常艰苦,若派63军执行,其他部队可能会产生为何不让二野部队入藏的疑问;另一方面,63军虽曾隶属刘邓指挥,但此时已划归一野建制。18军作为二野主力,由它执行任务更符合整体战略布局。
在选择入藏部队时,刘司令员最初属意战斗力最强的第10军,并准备让军长杜义德亲自带队。但杜义德以身体原因婉拒了这一重任。经过反复权衡,刘邓最终选定18军这支作风过硬的部队。军长张国华接到命令后,立即着手准备进军事宜。
然而,入藏命令在18军内部引发不小震动。许多官兵刚经历完西南战役,本以为可以休整转业,突然又要奔赴条件更为艰苦的西藏高原。面对部分指战员的畏难情绪,谭冠三政委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他在全军大会上强调:解放西藏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决心!张国华军长更是斩钉截铁地表示:不愿进藏的同志可以申请转业,但革命军人必须服从命令!
在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推动下,绝大多数指战员都表示坚决服从命令。只有极少数干部选择转业地方,其中个别人后来在特殊历史时期卷入政治风波。1950年10月,18军发起的昌都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和平解放西藏扫清了障碍,打开了进军拉萨的大门。
谭冠三政委入藏后,立即着手解决部队后勤保障这一棘手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的方针,亲自带领官兵开垦荒地,创办八一农场。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上,谭政委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一年艰苦奋斗,农场种植的青稞、土豆等作物喜获丰收,极大改善了部队供给条件。这些举措不仅稳定了军心,更为长期驻守西藏奠定了物质基础。
1955年,以18军为基础组建的西藏军区升格为大军区,张国华、谭冠三双双被授予中将军衔,分别担任军区司令员和政委。按照当时规定,高级干部可以定期回内地休假,但谭冠三在藏工作期间,十六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从未享受过一次探亲假。直到1966年底,他才离开奉献了全部青春的热土,调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可惜不久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迫使他中断工作,直到1978年才重新复出,担任成都军区顾问。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险、忠诚使命的崇高品质。从战场到地方,从平原到高原,他们用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18军将士们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老西藏精神,至今仍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