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历史上被遗忘的历史罪人,导致越南脱离华夏版图的罪魁祸首
迪丽瓦拉
2025-10-05 22:05:36
0

越南在中国古代版图里,待的时间不短,光是纳入中原王朝的直辖治理,就有一千多年

但今天的地图上,它成了邻国。很多人都知道,这块地方后来独立了,却说不出是哪一环出了问题,更说不清,是谁把这道门彻底关上了。

史书没太骂他,百姓也记不住他,可要论后果,他这一手的影响,千年未平

吴权,这个出现在南汉、五代、宋初交界处的人物,不是英雄,不是叛徒,而是个行动派。他没背过《资治通鉴》,但干出的事,比哪本史书都扎眼。他没掀桌子,也没上奏章,却亲手把交州从中国政权体系里一点点抹掉了

这一刀划得不响,却划得极深。

版图上的那块南边,起初并不打算走

很多人以为越南是从来就不是中国的地方,其实不是。考过地图就知道,自秦始皇设象郡起,越南北部就在中央直辖范围。到了东汉,设立交州,岭南以南一直管到红河流域,这一管,就是九百多年

中间也有零星动荡,比如公元40年徵侧、徵贰起义,被马援平定;唐代安南都护府长期设在交州,派员治理,制度延续,赋税照收。

真正动摇统治基础的,是唐末那一连串的内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从公元880年前后起,中央对交州的控制力迅速滑坡。

884年,交州节度使杜守谦被本地势力杀死。自此之后,中央再也没有成功派人控制交州。取而代之的,是本地军头你方唱罢我登场:曲承裕、曲宙、曲全、吴权,轮番割据,但谁也没明说“独立”

他们还沿用唐制,保留交州名称,百官称呼不变,接受中央虚封,也不主动挑事。就像关系冷淡了,但谁也没主动提“分手”。

吴权之前的这些人,更像是打工的临时工,政局动荡、治理松散、方向不明。他们占着地盘,但没拆牌子。

一直到吴权上位之前,中国的政令虽然进不来,地图上却从未划出去。中央还在试图恢复掌控,南汉、后晋、后周都动过念头。整个交州地区,还处于一个“形式上属中国,实际高度自治”的模糊状态。

吴权的前任曲全,对内搞家族传承,对外仍挂着“交州节度使”的牌子。哪怕南汉封他为“静海军节度使”,他也没说要建国。这块地,是动荡,但没脱节;是混乱,但没脱轨。

朝廷乱归乱,交州始终没有单方面脱离。

这层关系,直到吴权上台,才被他亲手拆掉

白藤江这仗,他不止赢了战,还赢了历史主动权

时间是公元938年。地点是交州东部的白藤江河口

那年,南汉皇帝刘龑决定“收复交州”,派太子刘弘操率兵水路南下,意图把吴权赶下台,重设节度使,由中央直接控制。

吴权早就得知消息。他没写信请罪,也没设宴请客,他设了伏兵。地点选在白藤江,地形狭窄、水浅、潮汐明显,退潮时河床裸露,正好埋伏。

他让士兵在河道两侧布满竹桩,用削尖竹干倒插水中,排成阵列,表面覆盖泥沙。刘弘率舰队进入伏击区时,水位正涨,看不见桩阵。等战斗打响,水退,竹桩穿透船底,战船无法机动。吴权趁势夹击,一举击沉主舰,刘弘操战死

这场战役,史称“白藤江大捷”,直接导致南汉主力覆灭,南汉皇帝被迫终止后续军事行动,自此不敢再提“收复交州”。

如果说此前朝廷对交州的控制是“断线风筝”,那这场仗之后,连线头都被剪了

这一仗的意义,在于它不是一次地方冲突,而是地方政权首次公开击败并摧毁中原王朝派来的军事力量。从此之后,交州的政治地位不再是“混乱的藩镇”,而是独立的武装政权

胜利之后,吴权没有谦让,也没有请功。他自称“南平王”,不等任何朝廷诏令,直接在交州设立王府、颁布政令、征收军赋,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结构。

这一刻起,他就不是“交州之主”,而是独立政权的缔造者

战打完了,他还真建了个国家

仗打完只是序章,政权建设才是正文。吴权在白藤江击退南汉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迅速展开全面的本地政权重构,一步步让交州从“自治”走向“独立”。

第一步,他不请命、不报捷、不朝贡。

938年战后起,吴权未曾向中原朝廷上表报捷,也未求封赏。所有史书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与后晋、南汉、北汉、宋等任何一个政权有“册封往来”的记录。他的做法很明确:我赢了这仗,这块地,我自己管。

第二步,他改制设官,替换整个治理体系。

吴权废除了唐制下的交州都护体系,自建“内朝”,设太宰、都尉、御史,重新划分红河流域各级地方官署。军事上,他组建直属王府的“牙军”,整合本地各部兵力,完全切断了与岭南节度系统的军政联系。

第三步,他自定继承人,搭建传承机制。

到了944年,吴权病重。他没有向任何上级请示,也没有等待朝廷任命,直接传位给养子吴昌文。这一举动彻底摆脱了“节度使更替制”,转为本地王位世袭制

虽然吴昌文被弑政变失败,但继任的丁部领、前黎朝、李朝,全部沿用了吴权建立的制度与地盘,政权未曾断裂。吴权开启的,不是临时政权,而是本地王朝的起点。

第四步,他长期断交,退出朝贡体系。

从吴权建政到其死后,整个政权都没有回归任何中国王朝的册封序列。对外不通使节,对内不领旨意,形成一个事实独立、制度完整的政体。

这不是战乱中的苟延残喘,而是建章立制、布政安民。他不靠宣布,也不靠请命,他靠的是一整套完整的治理运作,把中国的权力体系完全“清除出交州”。

政权线断了,军事线断了,制度线断了。从吴权起,越南走上自己的路,从藩镇变成邻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周瑜与陆逊军事能力对比!名将和... 《东吴双璧:周瑜与陆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命运探析》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画卷中,东吴政权常常被夹在曹...
原创 为... 引言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这首出自《木牛流马》的诗...
原创 追... 三国历史长卷中那些璀璨的谋士与武将群像,总是令后世读者心驰神往。当我们细数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时,蜀汉...
孙权,为何愿意把南郡直接借给刘... 在商业领域,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是:任何看似亏本的交易背后,必然隐藏着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三国时期孙...
原创 汪... 2015年8月21日,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日子,汪东兴同志在北京与世长辞,走完了他跨越一个世纪的...
原创 在... 在盛唐时期,那些身披精铁铠甲、手持丈八长矛的武士们,是帝国最耀眼的荣光象征。他们驾驭着战马驰骋于辽阔...
原创 许... 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与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间的单挑对决,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实力差距...
诸葛亮七擒孟获,蜀汉将亡之时,...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其中平定南中、七擒孟获的战役堪称其军事生涯的经典之作。南中地区位于蜀汉西南边境,...
清朝嫡女封固伦公主,庶女封和硕... 皇帝的女儿,无论嫡庶,都封为公主,姐妹则封为长公主,姑姑封为大长公主。 这是古代王朝1000多年来不...
孙策到底有多无敌?如果不死,也...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动荡年代,江东小霸王孙策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长空。这位年仅二十余岁就威震东南...
原创 魏... 1851 年的冬天,北京某官员书房里,一本蓝色封面的书被扔在角落,封皮上 “海国图志” 四个字蒙了层...
原创 战... 三国时期著名的襄樊之战中,关羽与庞德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决,至今仍为后世津津乐道。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令当...
诸葛亮早就说魏延有反骨,为何刘... 关于诸葛亮称魏延有反骨这一说法,经过历史考证可以确认完全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虚构情节。在《三国志》...
沉淀的历史,何以激发青春力量—... 商代的刻辞卜骨,西周时期的叔虞方鼎,元代的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走进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
孙权在权力面前,为什么永远比曹... 中国历史上能够成功登上皇帝宝座的情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第一种情况发生在中央政权崩溃...
原创 他... 在中国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各具特色的民族,他们如同五十六朵绚丽多彩的鲜花,共同绽放出...
朱元璋出身濠州,自诩淮右子弟,... 朱元璋在早年发布的讨伐元朝的檄文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出身:本为淮右布衣,为部下所推,起兵平乱。这里的布...
原创 野... 隋末乱世风云:李渊的崛起与大唐的诞生 前言 公元618年,隋王朝正走向崩溃的边缘。隋炀帝杨广不顾百姓...
唐朝的一件怪事:朝廷将领和贼寇... 公元887年,在唐末动荡的局势中,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率军在今河南开封一带彻底剿灭了黄巢起义军的最后残余...
正史中的魏延究竟是怎么样的,他... 魏延之死是中国三国历史上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军事生涯的黯然落幕,更成为蜀汉政权难以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