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称魏延有反骨这一说法,经过历史考证可以确认完全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虚构情节。在《三国志》等正史典籍中,我们找不到任何确凿记载能够证明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即便退一步说,假设诸葛亮确实发表过这样的言论,这个判断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根据史料记载,魏延终其一生都未曾背叛蜀汉政权,更不曾有过实质性的谋反行为。
要理解刘备为何如此重用魏延,我们需要追溯魏延的出身背景。实际上,魏延最初是刘备的私人部曲将领。在《三国演义》的文学描写中,魏延首次登场是在刘备携民渡江这一著名情节之前。当时曹操大军南下,荆州牧刘表突然病逝,荆州高层集体投降曹操。而驻守在荆州北部的刘备却未获通知,当他率部退至襄阳城下时,城门早已紧闭。
在这危急时刻,襄阳城内的将领魏延率领亲兵打开城门,试图接应刘备入城。可惜刘备未能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被文聘率军截击,最终错失进入襄阳的良机。此后刘备只能继续南撤,经当阳一线退往江陵。而魏延因这次行动失败,在襄阳难以立足,只得南下投奔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在平定荆南四郡时,关羽率军攻打长沙,韩玄派老将黄忠出战。当韩玄怀疑黄忠作战不力欲加害之时,魏延挺身而出杀死韩玄,救下黄忠并开城迎接关羽。然而在魏延随关羽面见刘备时,诸葛亮却以脑后有反骨为由要处死魏延。幸得刘备出面求情,魏延才得以保全性命并加入刘备阵营。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戏剧性描写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创作。根据正史记载,魏延首次出现是在刘备入蜀时期,当时他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部曲的特殊含义:在东汉末年,部曲已演变为将领的私人武装。这些士兵的装备给养完全由主将负责,与主将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作战时格外勇猛。比如著名的合肥之战中,凌统就是率领三百部曲拼死保护孙权脱险。
对刘备而言,拥有自己的部曲部队是梦寐以求的事。但要维持这样一支私人武装,需要稳定的地盘作为基础。直到取得荆南四郡后,刘备才真正具备这个条件。在益州之战中,魏延屡立战功,战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这个特殊职位原本由赵云担任,负责统领主公亲兵、护卫安全。后来赵云升任翊军将军,魏延便接替了这一要职,足见其在刘备集团中的重要地位。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后,刘备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而非众人预期的张飞。这一任命使魏延地位骤升。在随后几年中,随着关羽、张飞等名将相继离世,到诸葛亮北伐时,熟悉汉中防务的魏延自然成为蜀军核心将领。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魏延与演义形象截然不同,他实际上是深受刘备器重的心腹大将,其地位之重要堪比赵云。刘备对魏延的信任与期待,从汉中太守这一关键任命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