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学良评说长征一语石破天惊:换了谁领导长征都走不出1000里
迪丽瓦拉
2025-10-05 22:05:45
0

1991年,时年已届九旬高龄的张学良将军首次公开谈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历史壮举,其言论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少帅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之情,他掷地有声地说道:若换作其他任何人来领导长征,恐怕连一千里都走不出去。这番发自肺腑的评价,既源于他当年与红军交战的亲身经历,更体现了他对毛泽东卓越军事才能的深刻认知。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濒临绝境的红军队伍,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转危为安,最终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一同探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4年3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他亲自部署11个精锐师直扑广昌,妄图一举摧毁红军主力。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错误判断形势,认为这是与国民党军决战的良机。然而毛泽东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清醒地认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坚决反对这种硬碰硬的战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闻天也多次劝诫博古,指出广昌保卫战毫无胜算。但固执己见的博古一意孤行,坚持要打这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4月10日,惨烈的广昌战役打响。红军将士虽浴血奋战,却因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节节败退。经过18天激战,红军伤亡超过5000人,最终不得不放弃广昌。令人愤慨的是,博古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指挥失误,反而在党内大搞肃反运动,排挤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在5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张闻天严厉批评博古过分依赖德国顾问李德,质疑外国军事专家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缺乏了解。博古非但不接受批评,反而给张闻天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会议在激烈争吵中不欢而散。

面对严峻形势,博古决定强化个人权力,推动成立了由他本人、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将张闻天排除在决策层之外。博古认为性格温和的周恩来更容易相处,可以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与此同时,在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后,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战略转移的决定。

在制定转移方案时,博古出于对毛泽东影响力的忌惮,最初打算将其留在中央苏区。这是因为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术思想与博古的阵地战主张格格不入,博古担心毛泽东会挑战自己的领导权威。然而历史证明,正是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最终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长征。彭德怀元帅后来回忆说:这场转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存亡。红军刚出发就遭遇国民党军的疯狂追击,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构筑四道封锁线,妄图将红军全歼于湘江以东。

1934年11月的湘江战役成为长征路上最惨烈的一战。红军将士血战五昼夜,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却付出了惨重代价: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损失过半。更严重的是,红军唯一的大功率电台在战斗中损毁,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完全中断。为恢复联络,中央派出一名资深地下党员秘密前往上海,但由于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控,这次行动最终失败。

湘江惨败引发红军将士对博古、李德错误领导的强烈不满。许多指战员开始质疑现行军事路线,部队士气跌至谷底。然而,英勇的红军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前进。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面对雪山草地等极端自然环境的考验。粮食药品极度匮乏,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行军,许多人因饥饿、疾病和严寒永远倒在了长征路上。但坚定的革命信念支撑着这支钢铁般的队伍,活下去、继续革命成为每个人心中不灭的信念。

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成为红军命运转折的关键。他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指挥红军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在四渡赤水的经典战役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巧妙调动敌人,最终跳出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这场气壮山河的战略转移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途经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进行大小战斗600余次,攻克县城700多座。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中,红军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顽强斗志。正如张学良将军所言,除了毛泽东,确实很难有人能带领红军完成如此史诗般的远征。

1936年2月,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下又开始了东征。虽然部队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但毛泽东敏锐地把握住全国抗日情绪高涨的历史机遇。他深刻指出: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在战斗中壮大自己,同时唤醒民众的抗日热情。东征不仅是为了获取物资补给,更是要向全国人民展示红军抗战的决心。

当时红军面临阎锡山晋绥军和张学良东北军的双重压力,但毛泽东高瞻远瞩地看到,东渡黄河作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形象地说:我们要在发展中求巩固。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经过75天浴血奋战,不仅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5月5日,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毛泽东宣布回师陕北,东征取得圆满成功。

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展现出卓越的战略智慧。他充分信任前线指挥员,给予他们临机决断的权力。这种高超的领导艺术源于毛泽东知人善任的才能。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发现罗荣桓这位难得的将才。罗荣桓身先士卒,关心士兵,以其踏实作风赢得官兵爱戴。毛泽东特意将他调到一位脾气火爆的军长身边,最终用其人格魅力化解了矛盾。

张学良将军的回忆中,除了对毛泽东的敬佩,还饱含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为周恩来的睿智坦诚所折服。但事变后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让张学良陷入困境。尽管周恩来全力营救,张学良仍未能逃脱被软禁的命运。这段经历让张学良深刻体会到历史洪流的无情。

1991年,经历半个多世纪幽禁的张学良终获自由,移居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访谈中,他深情回忆道:毛泽东是个天生的领袖,他的领导才能令人叹服。晚年的张学良虽思念故土,但因顾及两岸关系而未能如愿返乡。2001年,这位世纪老人在夏威夷安详离世,走完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周瑜与陆逊军事能力对比!名将和... 《东吴双璧:周瑜与陆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命运探析》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画卷中,东吴政权常常被夹在曹...
原创 为... 引言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这首出自《木牛流马》的诗...
原创 追... 三国历史长卷中那些璀璨的谋士与武将群像,总是令后世读者心驰神往。当我们细数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时,蜀汉...
孙权,为何愿意把南郡直接借给刘... 在商业领域,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是:任何看似亏本的交易背后,必然隐藏着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三国时期孙...
原创 汪... 2015年8月21日,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日子,汪东兴同志在北京与世长辞,走完了他跨越一个世纪的...
原创 在... 在盛唐时期,那些身披精铁铠甲、手持丈八长矛的武士们,是帝国最耀眼的荣光象征。他们驾驭着战马驰骋于辽阔...
原创 许... 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与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间的单挑对决,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实力差距...
诸葛亮七擒孟获,蜀汉将亡之时,...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其中平定南中、七擒孟获的战役堪称其军事生涯的经典之作。南中地区位于蜀汉西南边境,...
清朝嫡女封固伦公主,庶女封和硕... 皇帝的女儿,无论嫡庶,都封为公主,姐妹则封为长公主,姑姑封为大长公主。 这是古代王朝1000多年来不...
孙策到底有多无敌?如果不死,也...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动荡年代,江东小霸王孙策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长空。这位年仅二十余岁就威震东南...
原创 魏... 1851 年的冬天,北京某官员书房里,一本蓝色封面的书被扔在角落,封皮上 “海国图志” 四个字蒙了层...
原创 战... 三国时期著名的襄樊之战中,关羽与庞德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决,至今仍为后世津津乐道。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令当...
诸葛亮早就说魏延有反骨,为何刘... 关于诸葛亮称魏延有反骨这一说法,经过历史考证可以确认完全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虚构情节。在《三国志》...
沉淀的历史,何以激发青春力量—... 商代的刻辞卜骨,西周时期的叔虞方鼎,元代的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走进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
孙权在权力面前,为什么永远比曹... 中国历史上能够成功登上皇帝宝座的情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第一种情况发生在中央政权崩溃...
原创 他... 在中国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各具特色的民族,他们如同五十六朵绚丽多彩的鲜花,共同绽放出...
朱元璋出身濠州,自诩淮右子弟,... 朱元璋在早年发布的讨伐元朝的檄文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出身:本为淮右布衣,为部下所推,起兵平乱。这里的布...
原创 野... 隋末乱世风云:李渊的崛起与大唐的诞生 前言 公元618年,隋王朝正走向崩溃的边缘。隋炀帝杨广不顾百姓...
唐朝的一件怪事:朝廷将领和贼寇... 公元887年,在唐末动荡的局势中,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率军在今河南开封一带彻底剿灭了黄巢起义军的最后残余...
正史中的魏延究竟是怎么样的,他... 魏延之死是中国三国历史上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军事生涯的黯然落幕,更成为蜀汉政权难以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