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姚广孝鼓动朱棣造反,成功后却什么都不要,这个和尚到底图什么?
迪丽瓦拉
2025-10-05 16:03:42
0

公元1402年六月,战火刚刚平息。经历四年血战,燕王朱棣的军队攻入京城,年少的建文帝下落不明,大明王朝的皇位就此易主。新的皇帝站在皇宫的丹陛之上,心中最念念不忘的人,不是那些浴血奋战的将领,而是一直隐居在寺庙之中的僧人——姚广孝。

奇怪的是,这位出家人并未上过前线,也未亲自挥兵,但几乎所有人都清楚:没有他的谋划与劝说,朱棣可能根本不会举兵,更不会走到今天。他不仅是靖难之役背后的策士,还是改变明朝政局的重要推手。可就在朱棣满心要以高官厚禄酬谢他时,这个和尚却摇头拒绝,宁愿回到寺庙继续穿着破旧的僧袍。

一个出家人,为何要拼尽心力辅佐藩王夺取皇位?功成之后,他却为何一再推辞权位与财富?姚广孝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姚广孝生于元末明初的苏州。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郎中,靠行医度日。姚家虽不富裕,却以积善敬佛著称,深得乡里尊重。

年幼的姚广孝聪慧好学,十四岁时父亲让他学医,他却语出惊人:“我不愿悬壶济世,只愿读书求仕,将来做一番大事。”父母听后只是笑笑,觉得孩子不过说了句豪言壮语。但乱世中读书不易,姚家又担心前途未卜,便依着祖上信佛的习惯,让他到寺庙剃度。自此,他改名“道衍”,成为一名僧人。

与一般僧人不同,道衍并没有真正将心思放在清修之上。他拜访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又博览儒家经典,还醉心于兵法研究。他云游四方,结交文人学士,逐渐积累声望。

当时的人们常说,这个和尚不像是寻常僧侣,他更像是刘秉忠那样的人物——那个在元世祖忽必烈身边出谋划策、辅佐定鼎的怪僧。姚广孝的野心,并不在寺庙里。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整顿天下。僧人若要出仕,必须参加礼部的考试。洪武四年,姚广孝因病错失机会;洪武八年,他又一次应试,却只得到一件僧衣,连个小官都没捞到。直到洪武十三年,他依然没有仕途前景,便郁郁回到苏州,那一年他已年近五十。

就在他几乎失去希望的时候,命运却忽然转折。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下令各地藩王延请高僧为皇后祈福。姚广孝因好友宗泐推荐,被引荐给燕王朱棣。

初见之时,朱棣对这个和尚的谈吐大为惊讶。姚广孝眼神锐利,言辞锋利,既懂儒学经典,又能旁征博引谈兵论政。他不像僧人,更像是一个有心机、有抱负的谋士。朱棣当即把他留下,邀请他北上随行。

自此,姚广孝便留在北京,在庆寿寺主持事务。表面上,他是燕王请来诵经的僧人;实际上,他几乎每天都会入府与朱棣密谈。

谈些什么?当时没人知道。但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两人并非只在谈佛经。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年轻的皇帝深受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影响,力图削弱藩王权力。他接连削夺周王、湘王、齐王等人的封地,使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燕王朱棣是诸王中势力最强的一位,他深知自己早晚会被波及。可当危险逼近时,他依旧犹豫不决。姚广孝却看得透彻,他暗中劝谏:“不举兵,必遭祸。”《明史》寥寥六字:“密劝成祖举兵”,道尽了这一关键时刻。

朱棣虽心动,却难以下定决心。姚广孝便以相术、卜筮等方式反复暗示,说他“龙盘北地,天命所归”。渐渐地,朱棣信了。

在姚广孝的谋划下,燕王府开始秘密训练军士。朱棣让人挖掘深藏地下的练兵场,地面修筑房屋以作掩饰。院中养了成群的鹅鸭,嘈杂的叫声掩盖了军械制造的声音。外人只以为燕王府养禽为乐,谁也没想到里面正在悄悄准备一场改变天下的大事。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终于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对“奸臣”。这支军队自称“靖难之师”,名义上是保卫祖宗旧制,实际上却直指皇位。那一年,姚广孝已六十五岁,却精神矍铄,几乎每天都在为朱棣筹谋。

靖难之役从北直隶一路打到南京,持续整整四年。朱棣虽勇猛,但屡次陷入险境。例如南下途中,他的军队被明军围困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一带),几近全军覆没。关键时刻,姚广孝劝他“示弱退守,伺机反击”,果然化险为夷。

战事最激烈时,朱棣甚至曾因军情焦虑而病倒。姚广孝亲自照料,还不断提醒他:“此举既已开始,就不能退缩。”可以说,在这场叔侄之间的权力之争中,姚广孝既是谋士,也是心理支柱。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攻入京师,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

作为最大功臣,姚广孝理应享受荣华。朱棣先是授他僧录司左善世,后又封为太子少师。甚至劝他剃去僧发,重新入仕,还赐宅邸与美女侍奉。可姚广孝一一拒绝。

他依旧住在庆寿寺。早朝时,他穿上朝服,处理政务;退朝后,他又换回破旧僧衣,像普通和尚一样吃斋念佛。朱棣再三劝说,他只是摇头:“贫僧本无俗念。”

有人疑惑,他既不求官爵,也不图财富,那他图什么?

姚广孝心中明白:功高震主的下场,从古至今不胜枚举。若他贪恋权势,必然引起皇帝猜忌。只有保持僧人的身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甚至给自己取号“逃虚”,表明遁世之意。朱棣见他如此,也终于放心。

永乐二年,姚广孝奉命回乡赈灾。他将朱棣赏赐的金银悉数分给族人,自己依旧两袖清风。

八十四岁时,他病重不能上朝。朱棣屡次亲往探望,问他有何心愿。他只提出一个请求:释放被囚多年的僧人溥洽。朱棣点头答应,立刻下令赦免。几日后,姚广孝安然离世,卒于庆寿寺。

朱棣闻讯,悲恸异常,停朝两日。朝廷以僧人最高规格厚葬,并追封为荣国公。

纵观姚广孝的一生,他确实不像寻常僧人。他的学识与谋略,成就了朱棣的皇位;他的冷静与退让,又保全了自己。有人说他是明哲保身,有人说他只求青史留名。

或许他真正的目的,并非财富权势,而是要在乱世中施展所学,为帝国走向另一条道路推上一把。待尘埃落定,他再退回寺庙,不问世事。

他的一生,就像他的号“逃虚”——出入尘世,终究归于寂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箭改变三国格局!张任射庞统、... 物华天宝、人才荟萃,沃野千里、群贤云集,这就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益州。 益州刘璋,虽然是闭门自守的暗弱...
原创 为... 诸葛亮与姜维的相遇相知,堪称三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这位被后世尊为卧龙的蜀汉丞相,对从天水...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最新...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 9月15日,随着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召开,曾陷入真假之争的青海“秦始皇遣使...
原创 他...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广大地区相继迎来解放的...
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反而越杀...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贪腐问题始终是困扰统治者的顽疾。明太祖朱元璋与清世宗雍正这两位以铁腕治贪...
原创 为... 中国在难民问题上的立场常常引发国际社会的讨论,一些舆论认为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过于谨慎,甚至有些严...
原创 消... 近年来,随着《大明风华》《山河月明》等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热播,一股历史热正在社会各阶层兴起。越来越多年...
原创 这... 这位传奇武将的生命力之顽强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亲眼见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辉煌与陨落,目睹了汉高祖刘邦...
复旦史学百年︱杨宽与先秦历史地... 【按】为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一百周年,澎湃新闻特推出“复旦史学百年”专栏,刊载关于谭其骧、周予同...
原创 三...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其中赵云赵子龙堪称一代传奇。这位常胜将军一生征战沙场,未尝败绩,其英勇事迹至今为人...
原创 同...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代表着读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是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毕生追求的目标。这种通...
原创 三... 标题:三国四大经典预言,竟然全部预言成功,历史证明丝毫不差 在中国古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三国时期...
原创 张...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豪杰争锋,涌现出无数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以其过人的谋略...
原创 别... 当我们谈及南沙群岛时,许多人的目光通常集中在那些引发争议的小岛礁上,仿佛整个东南亚的未来都在这片海域...
原创 孙...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父亲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孙子也是皇帝,而他自己...
原创 为... 《乌江畔的贵族绝唱:论项羽自刎背后的精神丰碑》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每当这句悲壮的诗句浮现在...
联合国都是“一国一票”,为何苏... 在全球众多国际组织之中,联合国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由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主权国家共同组建而成的...
原创 汉... 汉光武帝刘秀在建立新王朝时,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决定——将国号定为汉,以此表明自己继承西汉正...
原创 中... 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开国雄主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您是否真正了解他...
长平之战,40万被坑杀赵军为何... 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不仅能让您更方便地参与讨论和分享观点,还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