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公元708年-764年8月15日),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出身契丹族,是唐朝中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这位传奇将领以智谋过人、治军严明著称,尤其擅长以奇兵制胜,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他与同时代的名将郭子仪并称李郭,被史家誉为自安史之乱以来,唯光弼行军治军最为出色,沉着坚毅且谋略超群,堪称将帅之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李光弼出身于显赫的柳城李氏家族,早年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并承袭蓟郡公爵位。天宝十五载(756年),在郭子仪的举荐下,他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军东出井陉关,正式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军事行动。在就任河北采访使后,他奉诏率领五千精锐朔方军,与郭子仪部会师,从井陉关东进,成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这场战役中,李光弼展现出卓越的战术指挥才能,他善于利用地形,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使叛军疲于奔命。
至德元载(756年),唐肃宗李亨即位,唐玄宗退位为太上皇。次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与蔡希德集结十万大军围攻太原,企图夺取这个战略要地后,再北上攻取灵武。当时李光弼麾下仅有不足万人的疲惫之师,但他临危不乱,一方面加固城防,一方面采取灵活机动的防御战术。他命令士兵在城墙上架设强弩,夜间派小股部队袭扰敌军,白天则组织敢死队突袭敌营。这种守中有攻的战术使叛军损失惨重,士气大挫。恰在此时,叛军内部发生内讧,安庆绪弑父自立,史思明被迫退守范阳,留守的蔡希德部队也因久攻不下而士气低落。抓住这个战机,李光弼在二月亲率敢死队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七万余叛军,缴获大量军械物资。太原保卫战的辉煌胜利,被后世史学家视为收复两京的重要转折点,其战略意义不可估量。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自立为大圣燕王。同年三月,李光弼率军与其对峙。两军激战正酣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地昏暗,双方军队都陷入混乱,纷纷丢弃兵器辎重各自溃散。战后,宦官鱼朝恩将战事不利的责任推给郭子仪。同年七月,唐肃宗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兼天下兵马副元帅,全面接管平叛军事指挥权。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重整旗鼓,调集重兵分四路南下,意图合围汴州。在汴州陷落后,叛军乘胜西进攻打郑州。同年十月,史思明又率军进犯河阳三城。面对强敌,李光弼先以计谋诱获敌军良马千余匹,大大削弱了叛军骑兵优势。当叛军使用火船顺流而下企图焚毁唐军浮桥时,他命士兵用特制的长杆铁叉拦截火船无法靠近。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成功招降了叛军骁将李日越、高庭晖等猛将。在这场决定性的河阳之战中,李光弼指挥若定,最终歼灭叛军万余人,俘虏八千余人。此役充分展现了李光弼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重创了叛军主力,更有效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为最终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
上元元年(760年)正月,鉴于李光弼的赫赫战功,唐肃宗加封他为太尉兼中书令,位列三公。上元二年(761年),叛军内部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这大大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终结进程。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因功进封临淮郡王。他立即派兵收复许州,斩获叛军首级千余,生擒敌将二十二人,进一步扩大战果。广德元年(763年)正月,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李光弼因在歼灭叛军有生力量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新唐书》誉为中兴第一功臣。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却因功高震主而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嫉妒和陷害。李光弼治军威严,谋定后动,以少胜多的战绩与郭子仪齐名,威震朝野。他军令如山,诸将莫敢不从。但随着宦官集团的不断构陷,李光弼被迫滞留徐州不敢入朝,连昔日对他敬畏有加的部将田神功等人也态度大变。在这种处境下,李光弼郁郁寡欢,最终忧愤成疾。临终前,他派衙将孙珍向朝廷呈递遗表,陈述自己的心志和遗憾,于广德二年(764年)八月十五日病逝,享年五十六岁。一代名将的陨落,成为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