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轰然解体,这一历史性事件震惊了世界。当时许多西方观察家和政治学者纷纷预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可能也会重蹈覆辙。然而历史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苏联已成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而中国不仅屹立不倒,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4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深入分析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场典型的人为灾难。苏联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采取了严重失衡的发展策略,将国家资源过度倾斜于重工业领域。在斯大林时期,钢铁产量、机械制造和军工产业确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被忽视。这种畸形发展模式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现象:到80年代,这个能制造先进战车的超级大国,普通民众却要为购买一件像样的外套或家用电器而大排长龙。商店货架上日用品长期短缺,与西方国家的物质丰富形成鲜明对比,民众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推行的改革政策更是雪上加霜。其公开性改革和新思维经济政策虽然初衷上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操之过急。价格管制的一夜放开导致通货膨胀率飙升,普通家庭的储蓄在短时间内大幅缩水。与此同时,苏联仍将GDP的15%以上投入军事领域,这种穷兵黩武的政策严重透支了国家财政。政治体制改革也陷入困境,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特权腐败现象普遍存在。1991年8月政变后,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最终分崩离析。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但经济一度萎缩15%,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1978年开启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当时就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重蹈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覆辙。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保持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最初的纺织、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逐步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到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占全球总量的28%以上,在高铁技术、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种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中国正确处理了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加入WTO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如今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德国汽车,其零部件供应链都离不开中国制造。这种产业优势的建立,得益于中国政府持续的政策引导。从中国制造2025战略到芯片产业扶持政策,从新能源产业补贴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已达2.5%,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与苏联忽视民生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政府始终注重及时调整经济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实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就特别强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效避免了经济脱实向虚的风险。
在政治稳定方面,中国与苏联的选择更是大相径庭。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改革导致舆论场失控,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罢工游行此起彼伏,政府完全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能力。中国则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改革原则,采取渐进式改革路径。从设立经济特区试点到逐步推广成功经验,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每一个重大改革举措都经过充分论证和局部试验。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下,中国社会保持了长期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中国将有限的国家资金用在刀刃上,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8%左右。截至2024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4万公里,高速公路网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在民生领域,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超过95%,人均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68岁提高到78岁。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升。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也展现出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从快速建设方舱医院到高效推进疫苗接种,使经济在短期内实现V型复苏,2024年GDP增速保持在5%的合理区间。
反观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发展道路,寡头垄断导致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中国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在2020年实现了8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体经济的繁荣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稳定又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保障。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中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通过加入RCEP、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举措,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与俄罗斯过度依赖能源出口不同,中国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产业,中国制造正在全球市场赢得越来越大的份额。
当然,中国发展仍面临人口老龄化、国际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但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这两大法宝,使中国在2024年依然保持了5%的经济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市场的稳定、社会保障的完善,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也为社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中俄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