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饮品在人类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制作工艺可分为两大类:蒸馏酒与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在中国古代,蒸馏酒被称为烧酒,而现代则普遍称为白酒。关于蒸馏技术的起源,国际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蒸馏技术最早由伊斯兰世界在8世纪用于香水制作,直到12世纪才由意大利萨勒诺的学者发展出蒸馏酒技术。阿拉伯学者也持类似观点,主张8世纪伊斯兰世界发明了蒸馏酒技术。这些观点,蒸馏技术被认为起源于阿拉伯或意大利,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然而,一个关键问题随之产生:中国的蒸馏酒技术真的是外来的吗?2011年江西的重大考古发现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在海昏侯墓中出土文物中,一件西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引起了学界轰动。海昏侯即刘贺,汉武帝之孙,他戏剧性地在位仅27天就被权臣霍光废黜,改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为帝。
考古专家孟晖详细描述了这件珍贵文物:青铜蒸馏器采用灶上甗的经典结构,下部为圆釜,上部将传统甑改进为凝露室。其圆形桶身设计精巧,底面饰有栅格纹箅,并配有收拢的圈足,可完美嵌入釜顶部的圈口。值得注意的是,甗与甑作为蒸食器具,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从史前陶器到商代青铜器均有大量实物证据。这表明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不仅是中国悠久的蒸食文化的延续,更在技术上完全属于本土起源。英国学者李约瑟曾错误地认为中国蒸馏器受希腊式蒸馏器影响,实际上,所谓的希腊式蒸馏器在技术上与中国云南汽锅(商朝妇好墓中已有类似青铜汽柱甑)更为相似。中国早在史前时期就掌握了蒸汽利用技术,因此希腊蒸馏器影响中国之说实属无稽。
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贡献的固有认知。长期以来,四大发明几乎成为中国科技成就的代名词,但实际上,中国对世界科技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中国式蒸馏器堪称现代蒸馏技术的原型,而海昏侯墓青铜蒸馏器的出土,将这一重大发明的历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当然,有人会质疑:西汉存在蒸馏器是否就意味着存在蒸馏酒?毕竟蒸馏器也可能用于制作花露或香水。那么,海昏侯墓中的青铜蒸馏器究竟作何用途?考古发现提供了三个关键证据:
首先,这件蒸馏器出土于墓室北部的酒具库,器内残留大量芋头成分。芋头既是酿酒原料,也是传统药材。史书记载海昏侯身体长大,疾瘘,行步不便,说明他长期饱受疾病困扰,很可能需要定期饮用蒸馏药酒来治疗。
其次,该蒸馏器由天锅、筒形器和釜三部分构成,整体高达132厘米,结构复杂精密,其规模明显更适合用于蒸馏酒类。
第三,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通过仿制实验证实,该器具确实能够蒸馏出酒精度超过20度的烧酒。这些证据充分证明,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已掌握蒸馏酒技术,并在此后不断发展完善。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白酒文化如此源远流长。
在海昏侯墓发现之前,中外学者普遍认为烧酒起源于西方。这一观点主要基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的记载,以及元朝《饮膳正要》中关于阿刺吉(即烧酒)的描述。但事实上,中国早有更早的烧酒记载,只是学界对其解读存在争议。
唐代文献中已出现烧酒称谓,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归、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以及李肇记载的唐代名酒剑南之烧春。宋代证据更为丰富,北宋田锡记载过多次蒸馏的高度酒,《宋史·食货志》中蒸酒记载频现,宋慈《洗冤集录》甚至记载用烧酒解毒的案例。宋金时期还出土过多件蒸馏器具。尽管这些证据表明唐宋可能已有蒸馏酒,但学界仍持谨慎态度。
海昏侯墓的发现终于为这场争论画上句号,证明中国西汉时期就已掌握蒸馏酒技术。这一发现不仅纠正了历史认知,更引发新的思考:既然中国早在西汉就有蒸馏酒,那么8世纪后西方出现的蒸馏酒技术从何而来?
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的蒸馏酒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先传入阿拉伯地区(8世纪),再传到欧洲意大利(12世纪)。阿拉伯和意大利的文献记载只是记录了技术传入当地的时间,却忽略了中国这个真正的起源地。这一技术传播路径,与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的传播轨迹如出一辙,再次证明了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