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博物馆看《清明上河图》真迹时,我光顾着数画里的毛驴和轿子了。你别说,那虹桥上挤挤挨挨的人,河边挑担子的小贩,看着就热闹。直到后来听专家念叨,才发现那些挂着幌子的酒楼招牌,根本不是单纯炫耀繁华 —— 里头全是北宋经济的密码,有些细节现在想起来还后背发紧。
就说画里最显眼的 "孙羊正店",三层高楼挂着彩楼欢门,旗子飘得比别人家都高。以前只当是老板有钱,后来才知道这 "正店" 俩字含金量有多高。史料里说有个叫孙赐号的老板,最早就是开小酒馆的 "脚店",后来凭着实诚攒下家业,才熬成有酿酒资格的正店。可这资格哪是白来的?朝廷早就把酿酒权攥得死死的,想当正店得先给官府交一大笔钱,还得承包定额的税收。你想想,这就跟现在开店得先交天价加盟费似的,羊毛最后还不是出在喝酒的人身上?
画里那些没挂 "正店" 牌子的小酒馆更有意思,有的招牌上写着 "十千"。一开始我以为是店名吉利,后来查《东京梦华录》才琢磨过味儿来 —— 孟元老写当年开封酒楼,光正店就有七十二家,每家都得起个 "眉寿"" 琼浆 "这样的雅名。可这些脚店连正经名字都没有,只能用" 十千 "这种模糊的酒价当招牌,这不就跟现在小饭馆写着" 平价小炒 "一个意思吗?专家说这可能就是物价飞涨的信号,毕竟" 十千 " 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寻常百姓哪喝得起?
最让人唏嘘的是白矾楼,后来改叫丰乐楼的那家。《东京梦华录》里把它写得跟仙境似的:"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晚上灯一打开能照亮半条街。可你知道这楼最早是干嘛的吗?卖白矾的!就因为朝廷把矾、酒这些生意都搞成专卖,老板才硬生生把矾店改成酒楼。宋仁宗那会儿还专门下诏书,让白矾楼承包税额,然后从城里拨三千家脚店给它供货。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朝廷找个中间商收税,最后倒霉的还是那些小商贩和喝不起好酒的老百姓。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北宋朝廷有多依赖酒税?神宗时候光酒税就占了全国货币税收的四分之一还多。难怪画里酒楼比米铺还多,连河边小棚子都挂着酒旗 —— 这哪是盛世繁华,分明是官府在靠卖酒过日子。宋徽宗修艮岳那么铺张,钱从哪来?恐怕不少就出在这些酒楼的账本里。有次看纪录片,专家指着画里酒楼窗户上的珠帘说,这些装饰看着漂亮,其实都是要算进成本里的,最后全得加到酒价里。
现在再看《清明上河图》,总觉得那些喝酒划拳的客人里,说不定就有欠着酒钱的穷书生,或是刚被收了重税的小老板。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酒楼女眷 "望之宛若神仙",可这些光鲜背后,是多少小商户被正店压得喘不过气?就像孙赐号那样能从脚店做成正店的毕竟是少数,更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在正店的阴影下讨生活。
有时候会想,张择端画这些酒楼的时候,是不是早就看透了这繁华底下的虚火?那些迎风招展的酒旗,看着像招揽生意,倒更像是朝廷催税的通知单。你别说,古代和现在也有点像,经济好不好,看看街上饭馆火不火就知道,只不过北宋把这门生意玩得太极端了。
不知道你们再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会不会也盯着那些招牌出神?反正我现在看画,总觉得虹桥边那家 "十千脚店" 的幌子晃得人眼晕,好像下一秒就要飘出 "酒价又涨了" 的吆喝声。你们发现画里还有哪些藏着秘密的小细节?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