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复杂的评价。人们常常用残暴二字来形容他,这并非没有缘由。从一个食不果腹的乞丐,到君临天下的帝王,他的人生堪称传奇,但他在位期间对功臣的大肆杀戮,确实令人不寒而栗。历史记载中,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遭到了他的毒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铁血手段著称的帝王,却做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不仅赦免了一个本该处死的犯人,还赐予了对方可以免除五次死罪的免死金牌。这件看似矛盾的事情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位幸运的犯人又是何许人也?
这位名叫范从文(1356-1442)的官员,字复之,号复斋,出身于苏州昆山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初入仕途时,他担任的是记录官这样的小职位,但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刚正不阿的品格,很快就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直言进谏。他的谏言往往切中时弊,为朝堂带来一股清流,但这份正直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当时朱元璋治理国家的手段极为严苛,常常以杀戮来震慑群臣。范从文对这种做法深感忧虑,他无法认同皇帝因为官员的小过失就大开杀戒。每次朝会上,当朱元璋宣布要处决某位官员时,范从文总是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希望能为那些可能只是犯了些许错误的同僚争取宽大处理。
起初,朱元璋还颇为赞赏范从文的直言敢谏,认为这是忠臣的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开始对这种不识时务的进谏感到厌烦。范从文的忠诚与勇气,在朱元璋眼中逐渐变成了固执与冒犯。
在一次又一次的朝堂争辩后,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在一次激烈的廷议之后,他以欺君之罪的罪名将范从文打入大牢,并下令准备处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范从文虽然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却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气节。在等待行刑的日子里,他写下了多份奏章,希望能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清白与忠诚。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朱元璋亲自审阅案卷之时。就在行刑前夕,朱元璋在翻阅范从文的档案时,注意到了他的姓氏和籍贯,突然心生疑问:这个范从文,与那位范仲淹是什么关系?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格著称,是朱元璋极为敬仰的历史人物。
经过详细询问,朱元璋惊讶地发现,范从文不仅与范仲淹同姓,而且确实就是这位宋代名臣的第十三代孙。更让朱元璋动容的是,范从文在面见时仍然坚持进谏,强调国家应当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刑罚应当公正合理,法律应当高于个人意志。
这番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他当即下令赦免范从文的死罪,亲自为他解开镣铐,赐予新衣,并挥毫写下了五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条幅,郑重宣布这五幅字就是可以免除范从文五次死罪的凭证。
这一决定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震动。范从文的故事很快传遍京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范从文本人在获释后,虽然行事更加谨慎,但依然不改其正直的本性,继续在朝堂上为民请命,只是方式更加委婉得体。这段传奇经历,不仅被详细记录在范氏家谱中,也成为明代官场上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