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铁面判官董宣:刚正不阿的强项令
出身与仕途
董宣,字少平,生于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境内),是东汉光武帝时期著名的清官典范,因其执法严明、不畏权贵而被世人尊称为强项令。这个称号生动体现了董宣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即使面对杀头的威胁也绝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始终坚守正义,秉公执法。
董宣的仕途始于东汉初年特殊的历史背景。光武帝刘秀依靠地方豪强势力夺取天下后,为酬谢功臣,大量封赏形成了新的权贵阶层。这些新旧豪强相互勾结,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由于东汉政权初建,地方官府机构尚不完善,官员配备不足,导致社会治安混乱,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在这浊流中,仍有如董宣这般正直的官员挺身而出,与不法豪强进行坚决斗争。
董宣的仕途发展得益于侯霸的举荐。侯霸,字君房,河南郡密县人,曾任尚书令、大司徒等要职,深得光武帝信任,在东汉初年的政权建设中贡献卓著。正是在这位重臣的提携下,董宣得以施展抱负,历任北海相、洛阳令等重要职位。
北海任上的铁腕执法
董宣初任北海相时,为开展工作,特意选拔当地大族成员公孙丹担任助手。公孙丹此人颇具才干,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言善辩,在当地颇有影响力,这正是董宣看重他的原因。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董宣未能识破公孙丹迷信且目无法纪的另一面。
公孙丹新建宅邸后,请术士占卜吉凶。术士断言此宅当有血光之灾,公孙丹对此深信不疑。为破解这一凶兆,他竟丧心病狂地指使儿子杀害一名无辜路人,将尸体置于新宅内,自欺欺人地认为这样就算应验了凶兆。董宣闻知此事后震怒不已——自己的助手竟敢如此草菅人命,公然践踏法纪!他立即下令逮捕公孙丹父子,并将前来官府闹事的公孙家族三十余人一并收押,最后命令部下水丘岑将他们全部正法。
这一雷霆手段震动朝野,水丘岑被廷尉拘押审问,董宣也被关入大牢。在生死攸关之际,光武帝派使者调查此案。董宣据实以告,并大义凛然地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我命令水丘岑行刑,请处死我而赦免他。光武帝闻报后,深为董宣的担当精神所动,仅将其贬为怀县县令,不再追究水丘岑的责任。后来水丘岑官至司录校尉,也算是对他秉公执法的肯定。
洛阳令任上的皇权较量
董宣因刚正不阿多次被罢官,但当洛阳治安恶化时,朝廷又不得不重新征召他担任洛阳令。作为东汉都城,洛阳令责任重大,需要处理各种复杂政务,维持都城秩序。然而洛阳皇亲国戚云集,他们大多骄纵不法,家奴也仗势欺人,令历任洛阳令束手无策。
湖阳公主刘黄(光武帝长姐,曾抚养过年幼的光武帝)的家奴杀人后藏匿公主府中,官府不敢入内搜捕。董宣没有硬闯,而是派人日夜监视公主府。待公主放松警惕,带着该家奴外出时,董宣在夏门亭设伏拦截。他当街斥责公主包庇之过,将凶犯拖下车就地正法。
湖阳公主何曾受过这等羞辱?立即入宫向光武帝哭诉。盛怒之下的光武帝召来董宣,欲当庭杖毙。董宣请求临终陈词:陛下纵奴杀人,何以治天下?言毕以头撞柱。光武帝其实欣赏董宣的刚直,命太监拉住他,只要他向公主叩头谢罪即可。但董宣宁死不屈,双手撑地拒不低头。最终光武帝非但没治罪,反而赏钱三十万。董宣将赏赐全部分给下属,从此卧虎威名远扬,令不法权贵闻风丧胆。
鞠躬尽瘁的清官典范
董宣担任洛阳令五年间,废寝忘食,鞠躬尽瘁,最终病逝任上。光武帝遣使吊唁时,只见其遗体仅覆粗布,家徒四壁,唯余几斛大麦和一辆破车,其清贫之状令人动容。光武帝感念其清廉与功绩,下令以大夫之礼安葬,赐银印禄绶,并提拔其子为郎中。
董宣一生诠释了清正廉洁、不畏强权、执法严明的为官之道,成为中国历史上清官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穿越千年,至今仍为世人传颂,彰显着中华文明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