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长河,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影响深远往往超出当时决策者的预料。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南宋末年,深入剖析那个令后世史学家反复讨论的战略抉择——南宋为何在明知蒙古崛起的情况下,仍选择与蒙古结盟共同灭金。
13世纪初的东亚大陆上,蒙古帝国正如旭日东升,其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此时的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朝野上下对靖康之耻的记忆犹新,复仇的种子深埋心底。金朝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北方强权,在蒙古持续打击下已显颓势,对南宋而言,这既是一个复仇机会,也是一个战略契机。
南宋朝廷并非没有意识到蒙古的潜在威胁。朝中不乏有识之士指出,蒙古其志不在小,终将成为心腹大患。然而,多重因素的交织最终促使南宋做出了联蒙灭金的决定。首先,自1127年靖康之变以来,金朝对南宋的长期压迫在士大夫阶层中积累了深重的仇恨情绪。从绍兴和议到开禧北伐,每一次交锋都加深了这种仇恨。当时朝中主战派代表如赵葵、赵范等人,更是将灭金视为洗雪国耻的必经之路。
其次,从现实战略考量,南宋面临着两难选择:若不与蒙古合作,可能面临蒙古先灭金后全力南下的风险;若与蒙古合作,则可能延缓直接冲突的时间。时任宰相史弥远等人认为,与其坐等蒙古各个击破,不如主动出击,先解决宿敌金朝,同时争取时间加强防御。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维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1233年,宋理宗在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与蒙古结盟。双方约定共同出兵,南北夹击金朝。在联合作战中,南宋军队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围攻蔡州的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34年正月,金哀宗自缢,末代皇帝完颜承麟战死,延续119年的金朝宣告灭亡。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南宋虽然实现了复仇夙愿,却很快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蒙古在灭金后立即撕毁盟约,将兵锋直指南宋。此后四十余年的宋蒙战争中,南宋为这个战略抉择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个案例深刻说明,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往往难以兼顾,决策者需要具备超越时代局限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