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持续困扰中原王朝两千年的草原威胁,到了清朝就突然消失了?答案不在武力征服,而在制度创新。
清朝用一套前所未有的治理体系,彻底改写了农耕与游牧对抗的千年格局。
公元前200年冬,白登山。
雪花如刀片般切割着汉军的脸庞,刘邦带着十二万精兵被困在这座荒山上,四十万匈奴铁骑如黑云压境。史书记载,汉军被冻得"手指坠落者,十人之中竟有二三"。
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正面对决。
夏桀败亡时,其子淳维率众北逃,商朝称他们为鬼方,周朝叫他们猃狁,到了战国,这个名字变成了匈奴。一个被驱逐的王族后裔,在大漠中重新崛起,建立了第一个统一漠北的游牧帝国。
这一箭,射出了草原民族与中原王朝长达两千年的恩怨情仇。
白登山之围的结果:刘邦签订盟约,汉朝成为匈奴的"弟弟",每年送去大量财物和公主。
鲜卑人比匈奴更聪明。
当匈奴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下分崩离析时,鲜卑人悄悄占据了匈奴的地盘。386年,拓跋珪在盛乐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华北。
但真正让农耕文明胆寒的,是蒙古人。
1206年春天,斡难河边,各部落首领齐聚一堂,推举铁木真为大汗。"成吉思汗"这个称号的含义是"像大海或天一样的伟大首领"。
蒙古帝国的版图达到3450万平方公里,从太平洋到地中海。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7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这一跳,跳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异族完全征服的悲剧。
明朝人活在阴影里。
"北虏南倭"四个字,概括了明朝人的噩梦。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汗的军队突然出现在大同城下,明军仓皇应战,京师震动。这就是著名的"庚戌之变"。
明朝修长城,清朝修庙,这句话道出了两个朝代截然不同的边疆政策。
1636年,一个改变历史的时刻。
皇太极坐在盛京的宫殿里,面前跪着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林丹汗已死,察哈尔部投降。
这意味着困扰中原王朝两千年的蒙古威胁,第一次被一个关外政权解决了。
皇太极的策略很简单:分化瓦解,逐个击破。
满洲人起家时,蒙古诸部正在内斗,皇太极先与科尔沁部结盟,孤立察哈尔部。联姻是最有效的外交手段。
皇太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科尔沁部首领,同时娶科尔沁部的女子为妃,这不是简单的政治联姻,而是建立利益共同体。
1636年的那场战争,实际上是蒙古人内部的分裂战争。
皇太极胜利后,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不灭绝察哈尔部,而是将其改编。他把察哈尔部分成八个旗,仿照满洲八旗制度进行管理。
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既保持了蒙古人的组织形式,又将其纳入了满洲的政治体系。
康熙时代面临的挑战更大,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统一了新疆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然后把目光投向了蒙古草原。
康熙皇帝的应对很巧妙,他没有直接出兵攻打噶尔丹,而是等噶尔丹主动东进时,联合喀尔喀蒙古夹击。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胜。
直到1757年,准噶尔部末代可汗阿睦尔撒纳病死,这个威胁清朝半个多世纪的政权终于消失。
至此,清朝完成了对整个蒙古地区的统一。
1661年,一个蒙古公主的婚礼改变了历史。
科尔沁部达尔汗亲王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嫁给了康熙皇帝,成为孝惠章皇后。清朝的满蒙联姻有多频繁?据统计,有清一代,满蒙联姻超过650起。
康熙皇帝的母亲是蒙古人,妻子是蒙古人,儿媳妇也是蒙古人。
试想一下,当蒙古王公进宫朝见时,面对的是自己的女儿、外甥、外孙。这种情况下,还会有反叛的念头吗?
雍正时期,清朝建立了"备指额驸"制度。
就是在科尔沁、巴林、喀喇沁等七个蒙古部落中,挑选15到20岁的聪明英俊男子,登记造册,作为皇室公主的备选丈夫。
但满蒙联姻只是清朝蒙古政策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盟旗制度,清朝将蒙古地区划分成若干个"旗",每个旗设置一个札萨克(旗长)。几个旗组成一个"盟",设盟长。
这个制度的精髓是"分而治之"。
原本统一的蒙古部落被人为分割成几十个小单位,每个单位都有固定的牧场和人口,不能随意迁徙,更不能合并。
科尔沁部被分成左翼前旗、左翼中旗、左翼后旗、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右翼后旗,共六个旗。
更绝的是,清朝还在蒙古地区推行了一套独特的宗教政策。
清朝实施了一个激进的政策:鼓励蒙古男子出家当喇嘛。
具体做法是除了长子继承家业外,其他儿子都要出家。做喇嘛有很多好处,免税、免徭役、免兵役,还能获得社会尊重。
这个政策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大量青壮年男子进入寺庙,蒙古人口急剧下降,据统计,清代中后期,蒙古男子中喇嘛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一个民族三分之一的男子不结婚不生子,会产生什么后果?人口结构完全畸形,军事实力急剧衰退。
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回到新疆。
乾隆为什么狂欢?因为这件事证明了清朝蒙古政策的巨大成功。一个在俄国生活了140多年的蒙古部落,依然认为清朝是自己的祖国。
让我们算一笔账,据《理藩院则例》记载,仅内蒙古地区就有寺庙1200多座,喇嘛13万人。
13万是什么概念?当时整个内蒙古的人口也就80多万,也就是说,每6个蒙古人中就有1个喇嘛。
一个民族三分之一的青壮年不结婚不生子,军事力量怎么可能不衰退?
更要命的是,寺庙还吸纳了大量财富,据统计,清代后期蒙古地区三分之一的财富集中在寺庙手中。
从崇拜武力到崇拜和平,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是致命的。
明朝时期,蒙古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社会结构。俺答汗能够统一右翼蒙古,达延汗能够重振蒙古,根本原因在于蒙古社会的军事传统依然强大。
清朝时期,蒙古社会的军事传统被宗教传统取代。
年轻人不再以成为勇士为荣,而是以成为喇嘛为荣。部落首领不再比谁的军队更强大,而是比谁的寺庙更宏伟。
是清朝成功地将蒙古从游牧文明转变为农业文明的附庸。
盟旗制度固定了蒙古人的居住地,限制了他们的迁徙自由。满蒙联姻将蒙古贵族与清朝皇室紧密绑定。宗教政策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蒙古的人口结构和价值观念。
三重打击之下,蒙古彻底失去了威胁中原的能力。
到了清代后期,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时,蒙古人在做什么?他们在念经、转经、朝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蒙古王公非但没有抵抗,反而派人向侵略者表示"友好"。
这就是曾经让汉唐明三朝胆寒的蒙古民族的最终结局。
清朝解决蒙古威胁的方法,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衰落。当清朝把蒙古人变成喇嘛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缺乏尚武精神的王朝。
但无论如何,清朝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两千年的草原威胁。